正文 第18章 武道行館(1 / 2)

趙政從呂不韋那裏敲詐過來呂氏行館後,就一直很興奮。是個男人都有個武俠夢,都喜歡幻想著自己有冠絕天下的武功,能夠懲惡揚善,成為一代大俠,受人敬仰。趙政身為太子,將更是大王、皇帝,注定了與大俠無緣。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對武術的喜愛,現在有了這家行館,他可以培養大俠,來代替自己實現武俠夢,自己當不成大俠,那就當大俠他師傅,也是不錯的,感覺倍有麵子,多有成就感呀。

秦國尚武,是滋生發展武館的理想土壤,趙政想保留住華夏民族尚武的精神,這家武館就是開端。

首先,得改名,呂氏行館是絕對叫不得的,恩就叫“武道行館”吧。趙政想弘揚武道,現代武術差不多已經淪為表演藝術了,那是一種悲哀,是一種文化精髓的沒落,華夏兒女無不感到心酸。而戰國末年,正是武術發展成型時期,所以趙政想利用先天優勢弘揚武道,促進武學的壯大發展,更何況這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勢力,也是自己興趣所致。

武道是什麼,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往大的來講武道就是以武為修行,為追求真理的途徑。武道更是一種精神,是以武止伐,平息幹戈,武力不是暴力,更不是為了殺戮而殺戮,為了戰鬥而戰鬥,而是為了迅速製止殺戮和戰鬥,為了保護和守衛眾生,迫不得已的一種最終手段。而在趙政看來,武道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武是手段,道是追求,武不隻是與殺伐、戰鬥有關,還與生活中的一切都息息相關。以廚藝入武,以書法入武,以音律入武,這都能促進技藝的進一步提高升華,武隻是一個載體。道是追求,是在追求過程中所尋找的規律,不同的人能找到不同的規律,所以有相同的武,沒有相同得道。故而取名武道行館是一種寄托,一種希冀。

名字改了,還要對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內部建築基本保持不變,殿前為演武場,殿後為騎射場,關鍵是圍繞院牆的這一圈,這是趙政特意設計的,共有八關,呈八卦狀,取名八重天。八重天能夠充分鍛煉人的力量、速度、耐力、膽識、意誌以及抗擊打能力和武道技巧、神經反應能力。

一重天——倒行逆施,最為簡單,倒著慢跑,不過路上布滿了路障,一個個圓球,踩上去一不小心就會摔跟頭,這可以鍛煉人體不常活動的肌肉,更可以磨練性格,要謹慎行事。

二重天——能屈能伸,是由高矮不一的梅花樁組成,一般的梅花樁都是同一高度的,但是這裏的是高的周圍都是矮的,反之亦然,走在上麵是艱難無比,腿必須能屈能伸,更要掌控好重心,不然,哼哼,這也象征人要能屈能伸。

三重天——獨行萬裏,是走獨木橋,嘿嘿,不過這獨木橋可不一般呀,就是一根沒有固定的竹竿,圓滾滾的,會滑動,更會上下抖動,稍不注意就會掉入水塘之中,洗個涼水澡吧,這關能鍛煉人的平衡能力,還有膽量。

四重天——腳踏實地,很簡單,踩在石板上的石製腳印上,可以練習基礎步伐和基礎身法。不過這石板本身是機關,踩對正確的沒問題,踩錯了石板就會陷下去,而腳取不出來,會被石板卡住,隻能連腳帶石板一起提出來,石板很輕的,也就五十公斤,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