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北京

剛進入九月,天氣依舊炎熱著。

墉陽當空,東直四外護城河裏的水似乎看去都怪燙人的。

從城牆翰角處向東望去,小河北岸的紅星軋鋼廠內外,擺滿了一捆捆整齊的刻材,在烈日下麵迸燥著美麗的金屬光澤。

蘇正平走出軋鋼廠,邁著輕快的腳步朝家走去。

通過三個月的努力,他終於成功通過了軋鋼廠員工食堂的廚藝考核,正式成為軋鋼廠的一份子。

在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年代,終於有了一點立身之本!

家離工廠不遠,步行十多分鍾便到了院門口。

南鑼鼓巷95號。

站在大院門口,蘇正平望著眼前的門牌號,不禁感慨萬千。

斑駁的院牆,陳舊的大門……哪怕歲月流逝,一切已不再華麗。

但是依舊可以讓見到它的後人從中想象它曾經的輝煌。

這是一座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大型四合院,共有五進,麵積三千多個平方。

這樣的院子在南鑼鼓巷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那個時候建造的。

時移世易,短短百餘年間,赤旗插滿祖國大地,四九城裏麵的這些四合院全部被收歸國有。

這些大院的主人也從當初的王公大臣變成了現在的市井小民。

昔年高不可攀的高門大院,如今已是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被收繳的這些四合院其中保存完好的,一部分交給政府作為辦公用,一部分給予為國家做過貢獻的領導們居住。

剩下的由於損毀太嚴重,便由街道辦的和工廠兩方共同進行修葺,然後分配給工廠工人和單位工作人員作為宿舍。

95號院就屬於後麵一種。

邁步進入大門,眼前便是一塊影壁,上麵被院裏的小孩子用木炭粉筆畫滿了塗鴉。

左右兩邊是一整排房子,學名把它叫做倒座房,其中右手邊隻有一間廂房,有屏門隔開,在古代一般用做私塾,如今早已被閑置了。

左手邊則有四個房間,被兩道屏門對稱隔開。

如今倒座房這裏隻生活著一家人,剛搬進來兩年,占據了靠近大門的兩間房。

穿過一道屏門,方走數米,便是二進院的垂花門,古代形容家中女眷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便是此門了。

數月時間,他對這裏早已經熟悉了,輕車熟路穿過掉了色的垂花門,進入到四合院的二進院。

蘇正平家就住在這個院兒。

剛跨進院裏,蘇正平就看到三大爺提著一隻小桶,拎著一根魚竿準備出門。

“三大爺,忙著呐!”

蘇正平忙問了聲好。

“喲!正平回來了。”三大爺看到蘇正平,笑眯眯的走過來。

“怎麼樣?你那工作?成沒?”

“成了!明兒個就去上班!”蘇正平咧了咧嘴,露出一口白牙,笑著回道。

“成了!那感情好,恭喜恭喜!”

“三大爺,您這是要出去釣魚啊?這都下午了,還能釣魚嗎?”蘇正平看到三大爺手裏的家夥事兒,詢問道。

“這你可就不懂了!釣魚可是門大學問,什麼時候好釣魚也是有講究的,要是大中午去釣,那確實難釣,俗話講“神仙難釣午時魚”,就是這理兒。而現在是申時末了,此時去釣,那正是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