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主要做牲畜及家禽飼料的原料,大豆價格及豆粕需求的變化均可影響其價格變化。受大豆生長季節性特征影響,大豆在不同月份的供給和消費情況差異較大,從而使得大豆期價表現出季節性變動的特征。大約85%的豆粕被用作禽畜飼料,其中生豬養殖對豆粕的需求量最大,生豬的養殖周期將影響豆粕需求的季節性走勢變化。
豆粕價格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從曆史規律可以發現,豆粕價格的變化有著明顯的季節性規律,一般情況下,3月至8月價格容易上漲,9月至11月容易下跌,頂部出現在8月份,3月和11月容易形成底部。
1月至2月,主要關注南美天氣及美豆出口情況,國內受元旦及春節等假日因素影響,終端飼料廠商的總體備貨節奏有所放緩,豆粕價格多為震蕩態勢。
3月至4月,南美大豆進入收獲季,南美炒作收獲期天氣,具備一定上漲動力,同時市場關注美豆種植麵積,其中3月31日種植意向報告相對比較重要,也會為市場製造炒作條件。
4月底5初,美豆開始播種,市場重點關注美豆的種植進度。一般在種植麵積(6月30日種植麵積報告)確定之前,期價會維持一定的升水,美豆上漲概率相對較大。
6月至8月,進入美豆天氣炒作,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導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上揚,從而帶動國內豆粕價格走高。在此期間,需重點關注美國農業部月度供需報告及每周作物生長報告。而8、9月份國內正值生豬養殖補欄季節,豆粕需求量大,豆粕現貨價格容易出現高點。
9月至10月,進入美豆收獲季,產量和單產等數據即將塵埃落定,炒作熱點消失。9月美豆產量確定之後,供應壓力使得價格季節性回調至10月左右。
10月至12月,進入新季南美大豆種植期,CBOT大豆價格會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波動,上漲的概率相對較高,但臨近年底出於執行合同的需求,國內油廠普遍開機率較高,因而,豆粕庫存處於緩慢增加狀態,此期間雖然豆粕有一定上漲概率,但漲幅有限。
現貨價格漲跌的時間較期貨晚
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之前,往往出現季節性的低點,在每年的2月至3月會有第二個低點出現。總體來看,這些時間點出現低點的可能性比較大。此外,現貨價格漲跌的時間較期貨推遲了1至2個月,在4月至10月傾向於上漲,在11月至次年3月傾向於下跌,期貨價格可視為現貨價格的領先指標。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豆粕庫存對於期貨價格來說,並沒有想象中的強負相關性。整體來看,豆粕庫存對於現貨價格在2月至5月份有較強的負相關性,其他月份並無明顯的負相關性,庫存並非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豆粕基差在1月至5月有明顯的下跌,在6月至11月有明顯的上升。下遊飼料廠可以在上半年5、6月基差低點時與油廠簽訂基差合同,鎖定基差,而在下半年豆粕期貨價格低位時,進行點價,以此優化成本。
菜籽粕是我國供需量第二大的蛋白粕品種,占全部蛋白粕市場的比重遠落後於豆粕,豆粕和菜粕是比較經典的套利組合,曆史規律顯示,上半年二者的價差保持相對穩定,價差波動幅度較小。下半年在7月至9月份,豆菜粕價差呈現上漲態勢,在10月至12月份價差呈現下跌態勢。
究其原因,7、8月份豆粕受美豆天氣炒作,容易快速上漲,從而拉開與菜粕的價差。而在10月至12月份,豆粕價格較為平穩,菜粕價格容易上漲,二者價差容易下跌。總之,在7、8月份適合買豆粕拋菜粕,而在10月至12月買菜粕拋豆粕理論上盈利的概率較大。
基於供給與需求的季節性因素,豆粕價格的變化有著明顯的季節規律,即在1月至4月大概率震蕩下跌,5月至7月大概率處於上升趨勢,8月份開始從高點走弱,一般在10月份達到低點後,止跌進入震蕩趨勢。在研判農產品價格走勢時,適當地參考季節性波動規律,對交易者的實戰操盤依然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