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回 始足(3 / 3)

陸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這種情況。把學費支出從個人的經濟擔子上轉交到家族上來,但他為什麼要這樣?

家族想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能維持得了人才培養上的支出,就勢必要進一步的從增強家族經濟實力上來著手。而增強家族經濟實力又要如何去做?單憑當官的幾個頭麵人物?憑那幾畝地種出來的糧食?遠遠不夠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傳統的地主官僚型轉變成商業集團型(瓶子在這裏PS一下,怎麼會突然想出這種詞來?),隻有這樣才能為家族提供強大的財力。

再反過來,家族本來隻是為了培養人才而重視商業,但是當人才培養成型時也會發現同時擁有了強大的財力,而大量優秀人才的湧現又能令家族的實力大幅度提升。再把這些人才投入到相應的領域裏去……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

陸仁作過這樣的設想,陸氏宗族從自己這裏開始使用這種短時間內看不到什麼效果的方法,隻要自己的後人維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陸氏就會出現足以傲視天下的家族人才優勢,到那時陸氏一族無論在任何方麵都強過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隻要一意識到這種重視商業,並利用家族財富來培養人才的好處時,自然就會紛紛取用。

再進一步,當時的社會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當一個又一個的家族轉成商業集團型,緊跟而來的就是整個民族的觀念改變。到那時君王們再想搬那套變味的儒家思想出來愚民恐怕就已經沒什麼用了,隨之而來的就會是一個商業帝國的形成。

不過陸仁也有想過,曆史上的唐、宋其實就屬於商業帝國,隻不過“帝國”不夠徹底,最終卻還是走上敗落。為什麼會如此?陸仁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唯一能想到的應該還是那句“絕對的權力帶來了絕對的腐敗”,對此陸仁還卻想不出什麼解決的方法。而且在這樣的時代推行民主顯然不太現實。陸仁心中有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腹案,隻是他自己都還沒能完全把握到該如何去做。

……

有人可能會問了,周瑜在柴桑,也一心想幫孫權招納陸仁,似乎還用出過想逼陸仁投奔孫權的陰招,那陸仁為什麼不老實一點,到了柴桑還這麼大搖大擺的?

其實陸仁早就想過,真要瞞是肯定瞞不住的,周瑜那是什麼人?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幹脆一點亮出相來,作出一副合格的宗主的樣子。不管誰來召,一律往外推!柴桑這裏的情況又不像荊襄,好歹自己有個宗族在這裏撐腰,就是不出仕孫權也奈何不了他。要是孫權敢用強,哼哼……貌似你孫權境內的山越之亂還沒解決,沒什麼功夫管我吧?

這段時間周瑜來拜訪過幾次,言語中也有旁敲側擊的想邀請陸仁出仕孫權,都被陸仁給推掉了,對此周瑜還真的有些無可奈何。當初周瑜是想在鹽糧交易上動點手腳,以“陸仁販賣糧米給劉表的死對頭將養士卒”一事來激怒劉表對陸仁動手,逼得陸仁無處安身的時候江東再賣點人情給陸仁。而那時陸仁兩地間的商路已斷,又欠了江東的人情,就隻有出仕一途可走。不過現在陸仁顯然是沒有中計,似乎是用了別的什麼方法避開了劉表,周瑜一時間就沒別的辦法了——周瑜是帥才,卻不是能夠收攏人心的梟雄。而且鐵了心不出仕,又有後台撐腰的陸仁,你周瑜總不能真的殺了他吧?再說陸仁又不是諸葛亮,對江東而言並沒有什麼危險,也沒必要殺。還是想別的辦法更好一點。

陸仁在柴桑,就這樣熱熱鬧鬧,卻又平平靜靜的到了建安九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