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回 意外收獲(3 / 3)

陸仁放下帛束,疑惑不解的問道:“劉長史,此物可稱之為絕世之寶,你為何要轉贈於我?”

劉一臉落沒的站起身,長歎道:“空有此寶而不得其用,豈不可惜?”

陸仁看看劉的落沒像,心中突然有了些明悟,問道:“劉長史……可是在借物喻人?”

劉微微一驚,隨即笑道:“陸仆射果然心思過人……也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亦自問從未過負主公禮遇,計不得從又有何妨?有你陸仆射知我,足矣!”說完轉身離去。

“劉嗎……”陸仁開始回想書中的記載以及自己對劉的評價。

說起曹營地謀臣,一般人都會先想起郭嘉、荀彧、賈詡等人,很少有人會提及劉。其實劉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智謀之臣,他與郭嘉諸人各有千秋。

作為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身為曹氏三代元老,獻過許多妙計,最後官至魏國太中大夫。料事如神、屢獻奇策,用之則吉、違之則凶,但終劉一生其才未盡其用,這種情況到像及了演義中的徐庶!

陸仁在看書時仔細的留意過有關劉的事跡,發覺劉獻的計策除了官渡中的發石車與廬江討伐山賊這兩策被采納之外,其餘地不管你說得再對再好都一概不用,百般不解之下曾一度懷疑是不是曹操忌諱劉地身世才會如此。再想想荀彧與崔,前者阻止曹操稱公未果服毒自殺,後者僅是在曹操稱王後說了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就被曹操弄死,而這兩者不過對漢室有些感情的外姓都這樣,那劉這個有著漢室旁支血統的人又會如何?曹氏又豈能不疑,豈能不防備?如果真是如此,那劉終生不得誌就好解釋了。

想起劉那張落沒地臉,陸仁拿起帛束再次展開細看不由得搖頭心道:“看來我以前的推斷是對的,劉很可能知道當時漢室終不可扶,本想安心在曹操手下效力卻因為身世的關係不得重用,一直僅僅是盡一盡自己一個謀士的本份而已。他最後是什麼官來著……太中大夫還是大鴻臚?好像都不是什麼重要的職務,太中大夫的俸祿是比千石,大鴻臚也隻是中兩千石,前者是掌議論,後者就是一個禮議官,與他的才幹不符……降將身份的賈詡最後可是混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哦!

“是人總希望自己能才有所用進而得到旁人的重視與欣賞,而像劉這樣才華過人的人心底更是如此吧?可惜他投奔錯了人,如果他是投在其他的人帳下會如何……靠,我想這些幹什麼?”

自嘲了一下接著心道:“那這麼看來劉把這墨氏秘錄交給我,是不是想由我去一展他胸中所長?相比之下曹操對我遠比對他重視得多,有些時候由我說出來的話曹操會聽得進去吧……搞不清楚了,感覺這些皇族都不怎麼好打交道,不過多個朋友總是件好事,以後找機會多向他討教一下也不錯。”

撥亮了一些油燈,陸仁先在墨氏秘錄上找到發石車的圖樣,愕然道:“絞盤氏結構?完全是利用繩索的彈性產生較大的力道,再配合一定的杠杆原理射投出石塊!圖樣上畫得不是很細,不過比我那東東精細得多了!不過嘛……如果原材料不到位的話,一則太精細的結構不夠結實,二則投擲力道不足會影響射程……”

再往下看,這帛束中記載的並不隻有攻城器械,還有一些如製船、取料、冶金方麵的事。隻是很多地方的字陸仁根本就看不懂,搞不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文字。

“難怪劉會說他參不透了!圖樣本身畫得不精細,文字解說又這德性!要不我回頭找蔡gt;(說不定。等搞定之後再轉交給馬鈞,讓這個世之名巧去試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