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堯舜禹(1 / 2)

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曆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部落聯盟首領。

堯又稱陶唐氏,是部落聯盟第一任首領。舜又稱有虞氏,是部落聯盟第二任首領。

大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因其治水有功,故而尊稱為大禹,夏後氏首領,是部落聯盟第三任首領,也是部落聯盟的最後一任首領。

傳說中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選拔公大於私,賢能程度遠大於血緣關係,即禪讓製是傳說中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選拔方式。

在傳說中堯禪讓於舜,舜則禪讓於禹。但通過史書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禪讓的記載,有極大的可能是勝利者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以及為上位尋找正當理由而編的史。

《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堯並非要將部落交給舜,而是要給自己的兒子丹朱,這若是成功了,也便沒有後來夏朝什麼事了。可惜後來堯卻被舜發動政變給囚禁致死,而他的兒子丹朱也被舜給流放了。

後來的舜禪讓給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舜也並非主動傳位,而是被權臣禹放逐遠方而死,這麼看來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

並且在同一時期裏的《韓非子》對於堯舜禹的禪讓,同樣持否定的態度。

據《韓非子·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裏麵關於堯舜禹傳位的說法並非孤證,但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們這些後人也無法回到那個時代了,因此我們也便隻能從史書及出土文物中去揭開那段塵封的曆史了。

堯製定曆法,命令羲和四子分赴四方,觀察日月星辰運行情況,製定新的曆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堯推廣水井的建造和使用,方便了百姓的飲水和灌溉,提高了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堯設置了“誹謗木”“敢諫鼓”“進善旌”等設施,鼓勵百姓提出意見和建議,博納眾諫,實現了政通人和。

堯在位期間,發生了一次大洪水,他派遣鯀進行治水,但鯀治水的方法不得要領,最終失敗。

在大眾的普遍認識下他創立了帝王禪讓製度,將天子之位傳給了賢德的舜。打破了國家權力“傳子不傳外人”的做法,第一次將國家最高權力“禪讓”給有才能的外人,這是後世封建王朝所不曾有的,這就是“公天下”,這與後來夏朝的“家天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堯被孔子讚歎為“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隨後便是舜了。選他賢任能,打破舊有的製約,啟用八愷、八元等人才,使國家得以治理。

他體恤民情,執政為民,禮賢下士,廣開言路,精心治天下,開創了明君善謀的先例。他還完善政治機製,分州封爵,使國家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