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之亂平息了,天下一時平靜了下來。洛陽依舊是一片歌舞升平,大肆的慶祝著!前方傳來的捷報,讓大家都送了一口氣,大大的一口氣,於是國家滅亡的危險已經沒有了,舉國上下都在歡慶。當然這裏的舉國不過是那些朝中大丞,百姓都已經麻木了,雖然黃巾軍已經沒了,但是整個國家並不比那些黃巾軍仁慈。老百姓已經麻木的不知道慶祝了,因為離了狼口,卻進了虎口。
在這場黃巾之戰中,誰得了好處呢?朝廷?雄霸一方的諸侯?還是那些百姓?其實誰都沒有得到好處,隻是苦了天下的百姓!打仗最苦的是誰?不是軍中士兵,也不是朝中大丞,是那些生活在底層,那些辛苦耕作的百姓!他們,最苦!
其實也不是說誰都沒有得到好處,起碼從狹義的方麵講,董卓是撈盡了好處的!自從接替了盧植的位置後,大破黃巾軍,擁兵於幽,冀,並三州,兵強馬壯,獨霸一方!並環繞著王城洛陽!不可謂不顯赫!
公平地講,東漢末年是個**透頂的時代。桓靈時公開賣官,連公卿這樣的官職也一千萬八百萬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一時拿不出錢甚至可以賒欠!這樣的官員上了台,除了拚命“賺錢”外還能幹什麼?這樣的朝代不滅亡才是奇跡。但仔細地分析一下,它的滅亡卻不是“秦朝方式”,即亡於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連黃巾大起義也未能將其顛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於地方官的反叛不臣。董卓後有誰對朝廷真正忠誠過?究其原因,劉焉的政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央要員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當的權力,對付黃巾當然更加靈活有力,那麼反過來對付中央呢?所謂的朝廷不過是一群婦女兒童殘疾人,太常劉焉太仆黃琬宗正劉虞本來就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裏,更何況現在已經山高皇帝遠?這個政策的實行,實際上把東漢由中央集權變成了分封。這就是東漢末年諸侯林立,群雄並起的原因。
這個時候,外戚宦官之間的狗咬狗愈演愈烈。中平六年,靈帝崩,少帝劉辯以17歲的“高齡”繼位。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等人計議誅殺宦官,卻又不聽陳琳曹操的勸告執意召董卓勒兵進京。董卓是當時的悍將,“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因戰功拜前將軍。因為疑慮他擁兵自重朝廷屢次要升遷他為少府,並州牧,來個明升暗降,他都推辭掉了。這次是個苦差事,他能高高興興地來嗎?一旦來了,又會是為什麼呢?
董卓是個粗人,但他也有大智慧,不然怎能當上一方諸侯?董卓是不想來的,但何進是以天子的旨意讓他來!如果不來,就是違抗聖旨,是叛逆,要殺頭的!
董卓不是個聰明的人,當然他並不笨,所以他來了!帶了三千人馬,急馳入洛陽!他不敢怠慢,把大部隊安排在了後麵,自己帶了三千先行到洛陽。
何進是大將軍,在當時的地位比之三公還要來的尊貴!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靈帝死了,朝中沒了主持,剛即位的少帝劉辯不過是個十多歲的黃口小兒!什麼都不懂,怎麼能把持朝政?
在這樣的情況下,何進可以說是沒有一人之下的,隻有萬人之上!可事實不是如此的!雖然靈帝走了,但是卻留下了十常待!十常待是東漢的罪人!幹預朝政,私自賣官,一切的禍源歸根結底都是他們搞出來的,東漢的衰敗也是他們一手造成的。
何進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名不副實的!因為他上麵還有十常待!所以他很不甘心,他想要殺掉十常待!本來這個決策是對的,但是他的目的卻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但是在三國時期,這卻也正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不過何進雖為大將軍,統領天下兵權!但他手中卻沒有一兵一卒,皇城的兵權都掌握在十常待手裏,他是沒有辦法去動這個兵權的,而屯住各地的諸侯是否會聽他這個大將軍的調令呢?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