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介紹:鯤式運輸艦,南天門計劃中(華夏聯盟)第三代可控核聚變星際中小型運輸艦。
長約:175米 寬:60米
動力方麵為搭載了六座第三代研製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用於動力輸出,理論上可以實現無期限運行,具備空間跳躍能力。最大載荷為:170000噸,最大載荷下航行速度為:17000KM\/H
如果長時間執行空間空間跳躍,則會使艦體受損,太空部隊裝備使用手冊中明確規定,無特殊緊急情況禁止滿負荷和空載進行空間跳躍。
防護方麵,鯤式運輸艦使用了新型複合裝甲以及抗高溫等塗層所以具備中小型電磁武器以及激光武器抗穿,未開啟納米防護層時在22世紀中具體防護能力可以理解為能夠抵禦相當120炮穿甲彈全方位打擊,以及具備反電磁幹擾,黑子風暴幹擾,開啟納米防護層裝甲後等效厚度達到5300MM均質鋼裝甲。(PS:這個隻是一台中小型的運輸艦,不具備中高烈度的戰場環境,所以防護層麵有所降低。主要的工作職責還是進行人員和裝備的運輸。)
艙內主要分為:中控駕駛室,動力艙,生活艙,儲存艙,能源艙,醫療艙
主武器武器為:300毫米電磁炮六門,內涵三種彈種,分別為穿甲,穿甲爆破,可編程人員殺傷榴散彈,其中穿甲彈穿深為5600MM毫米均質鋼裝甲,用於打擊非聯盟注冊盜賊運輸艦,最大射程為:1600公裏,其中殺傷榴彈有效毀傷麵積為1200米,充能時間為3秒,其中各項彈種均備彈600發。
副武器:11管76MM電磁近防炮10門,有效射程為90公裏,彈種分別為穿甲燃燒彈,對太空環境特殊處理的編程榴霰彈,最高可在6秒內完成3200次的射擊。內含24個彈箱,每箱彈藥為2千發,采用雙路供彈設計,備用一個基數作為臨時緊急情況使用,其餘彈種分別存放於彈藥儲存區。
艙內主要分為:中控駕駛,動力,生活,儲存,能源
由於本次任務是給前線後勤攜帶的物資有:18式重型裝甲戰鬥機器人兩輛,滿戰鬥條件下重量達到680噸。其中正麵裝甲為納米複合以及鋼合金鋼材料作為主裝甲,副裝甲則為外掛式電磁能反應裝甲,可搭載成員為2人,駕駛員以及炮手,全車采用自動供彈裝置,武器為:140毫米口徑電磁炮1門,76毫米口徑副炮1門,20毫米口徑熱武器(長8米寬5米高2.5米)最大越野速度為120公裏每小時,采用第5代小型化核反應堆作為動力
300套電磁步槍和單兵宇航防護裝備(嘛...畢竟都在外太空打架了)
多用途重型履帶式能源運輸車四台,單車運輸能力最大載荷為1200噸,以及挖掘設備兩台均采用無人化操作(用於能源開采以及能源運輸具備外太空開采能力)
運輸型小型飛行器可搭載8人一架(隻配備有一挺輕武器5.8毫米6管電磁機槍),續航時間為240小時。采用光能源進行燃料補充。
彈藥生產設備一套(用於電磁武器彈藥生產)
礦物能源勘探器四台,具備全天候複雜電磁條件無人勘探,單台設備每小時勘探麵積達到400平方公裏,具備對各種已加入數據庫中的礦物以及液汽態能源勘探,定位麵積誤差為20平方米,可以在零下-160度5000攝氏度進行工作。
亞空間軌道通訊衛星十二艘,用於未知星球人員通訊使用,單台通訊距離為1800萬平方公裏,采用可控核聚變以及光能發電驅動
亞空間物質探測衛星,用於生物礦物液汽探索,探索精度能達到600平方米,對具有放射性物質的礦物具有高敏感性,對現有生物成分進行探索。
亞空間軌道偵查衛星,用於坐標,圖像傳輸,以及地形勘測,計算等,圖像清晰,在雨霧天和重度金屬汙染穿透性強,能達到三十公分圖像定位。
履帶式野戰醫療救護站,包含納米醫療艙,納米醫療手術艙,以及血液存儲倉,采用核動力驅動,單車長40米,寬18米,內含18個倉位用於人員醫治,以及6個納米級醫療手術倉,三十六個隔離倉位,攜帶有生物製血液6000升,該車具備放射物質清洗,汙染源物質分析等功能。
單人生物檢測醫療倉,具有能夠檢測生物特性,初步急救等功能。
中控智能AI機器人,收錄了非軍事二級以上所有信息,包含曆史文獻,科技,醫療,文學等輔助信息,星空圖像等
以上就是目前部分的裝備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