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家家主的天幹,三皇子的地支,還有付持衡的八卦,都是暗衛。八卦兄弟是付老大人當年特意從一群小乞丐中挑出來給付持衡的,伴著他從小長大。
付乾年紀最大,總是像哥哥一樣護著他們。
付兌最小,被他們當個弟弟養著寵著。
付持衡走之前,告訴他們:“我走後,所有的東西、錢財、生意都是你們的,雲棉作坊和水泥作坊的兩成利夠你們衣食無憂。”
可惜,他們沒聽話,京都生意停了,錢財存在錢莊裏,東西都當寶貝一樣封存起來,就守著客棧生活。
譚慧和付持衡走後的第四年,雍盛朝倒春寒,莊稼春苗受到影響,可以預見今年的收成不會太好,來年很可能青黃不接。
時任涼州府尹的李善才正為這事焦頭爛額的時候,付震和付乾著扛著一袋子紅薯上門找他。
李善才當然認得這東西,當年圍爐賞雪烤紅薯,自己也有吃過。
“這是?”
“紅薯。老板娘留下的。”
李善才當然知道,可是為什麼要拿這個來?
“我們兄弟幾個都很喜歡吃紅薯,公子和老板娘走後,為了能有源源不斷的紅薯,我們研究很久才研究出怎麼種植。”
事實是阿兌吃貨屬性爆發,捧著烤紅薯哭以後吃不上了,大家都知道他那是借著紅薯哭自家公子和老板娘。付乾幾個當哥哥的看不得他那樣子,就一邊去付持衡屋裏翻他留下的書和筆記,一邊嚐試試種。最後一袋紅薯愣是讓他們種出三分地。
“這兩年都是在屋後種一點我們自己吃。”當然還會分一點給那個老饕林老板。
“今年年頭不好,不少莊稼苗被凍死了,種別的跟不上,但是這個還來的及。”付乾從袋子裏拿出一個紅薯,朝他展示一下:“不種不知道,一種嚇一跳,這個東西畝產量很高,侍弄又簡單,幾百斤不是問題,能當飯能當菜,李大人要不要考慮一下?”
不考慮是不可能的,李善才跟所有任陽縣的人一樣,對客棧出來的東西有一種盲目的自信。
“反正那些失了苗的地空著也是空著,成不成的,先種上試試。”師爺也覺得這事可以一試。
李善才看著堂下站著的倆人,生出些恍惚的感覺。那年冬天天寒地凍,付持衡也是這樣拿著一件棉大衣下山找他,說要送他一項政績。沒想到他走後三四年,還能再給自己送一次。
那一年,秋收時,種紅薯的都收獲了驚喜,一根地瓜藤能帶出一溜的大小紅薯,能蒸能煮能熬粥,青黃不接時,全靠紅薯充饑,紅薯幫助涼州和任陽縣又一次在雍盛朝中脫穎而出。
毫不意外,那一年李善才的政績評級又是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