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卷 第一章 小佛鎮(1 / 2)

雞足山坐落在十萬大山的北部最外側,山勢平緩,因山形似雞足而得名。

整座山分為四塊,三座形似雞爪的山峰分別為獅駝峰、乘象峰、倒坐峰,被他們圍繞居中的則是主峰自在峰。

各個山峰雖然沒有什麼美得讓人驚歎的風景,不過勝在青樹喬木到是不少,尤其在這個陽春三月的季節裏整座山春意萌動,花開蝶飛,飛禽走獸,生機勃勃。

或許佛門一開始選這個不起眼的山峰作為本宗所在地正是向世人展現他們所提倡的“眾生平等”的理念。

雞足山在這窮山惡水的十萬大山中算是異類了,作為三大險地之一十萬大山與世間交流的門戶,它好像並沒有身為“惡山”的覺悟,其他山脈的險峻陡峭它不但沒有,就連凶猛的野獸也是不見蹤跡,更別提毒霧瘴氣了,兔子麻雀這些賣萌的飛禽走獸倒是不少。

若是山也會說話,他的其他“兄弟姐妹”一定會集體編排這位性子“柔弱”的弟弟,然後毅然決然地一起把他趕出家門,以保全惡山之名。

小佛鎮位於雞足山山腳,本來隻是一個貧窮的小村子,村民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但這樣也僅僅溫飽,若是遇上在其他稍微富餘一點的村子都不算災害的小幹旱,村子裏本來的幾十戶人家又得縮水很多。

這種狀況一直到三百年前佛門興起,定居雞足山才有所改善。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佛鎮則是“靠佛吃佛”,鎮上的居民靠著從四麵八方來朝佛的香客倒也活的自在,平日裏做些蠟燭、敬香等用來拜佛的事物出售給外地人,眼光遠一點膽子大一點的則開了客棧酒樓的,倒也沒虧本,畢竟遠來拜佛的少不了富貴人家。

或許是應了古人的那句“近山著仁,近水者智”,鎮民們心境開明,鄰裏和睦,別說打架鬥毆,就連吵嘴的都很少,一座不算小的鎮子處處流露出家的味道。由於不必像附近其他的村民們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最終還可能落了個客死他鄉的結果,所以鎮民們對山上的僧人都抱有感激敬畏之心。

鎮上有間唯一的酒樓,叫作平安酒樓,鄰著鎮上唯一的一間客棧,叫作平安客棧,據說名字是山上一位地位聲望都挺高的高僧起的,不過長得卻沒點高僧的氣派,是個一隻手上拿著個裏麵裝的不知是酒是水的光滑葫蘆,另隻手不停地挖著鼻孔的邋遢和尚,他的原話是:

“做人啊,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嘍,平安這兩個字好,喜慶,就它嘍!”

於是善良淳樸的鎮民們就被這個估計是因為肚子裏沒半點墨水才取了個這麼平凡名字的和尚給忽悠了。

酒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一般坐的都是本著花錢求心安的心態前來拜佛的外地富人,所以桌椅板凳都是古樸精致,裝飾也是古色古香,畢竟讓那些富人住的舒服了,他們出手也大方點,遇到更加財大氣粗的還會報了樓下那些農民漢子的飯酒錢,權當積善行德。

樓下則簡單的多,兩三張做工粗糙卻勝在厚實的方桌和七八條長凳,外加一方常年有老板“坐鎮”的櫃台,便是一樓全部的家當。

村民們做完農活路過酒樓在一樓歇歇腳,幾個人叫上一碟花生,捧著一碗酒,伴著坐在臨時搭建的戲台上充當說書先生的年輕和尚講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下酒,便能夠忘卻一天下來的勞累。

不過也不是天天都有故事聽的,那年輕小和尚總是在吃夠了山上的粗茶淡飯,想下山打打牙祭的時候才會帶著他的師弟偷偷溜下山。

不過每次小和尚下山時,一樓大廳總會坐滿人聽他講故事,由此可見,這位小和尚在小佛鎮的“江湖地位”有多高。

年輕和尚二十左右,年紀輕輕卻披了件隻有講經首座才有資格披的大紅袈裟,極為怪異,而且生的眉清目秀,尤其是那雙桃花眼,不知勾走了鎮上多少花季少女的心,就連已經不少嫁為人婦的小婦人對他也是眼波流轉,有意無意揩著小和尚的油,不過最怪的還是這和尚竟然留了一頭長發,挽了個蜀國王公貴族的少爺們最喜歡的“流雲”發髻,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