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李太公的重新上任
丁永明可是知道錢的在經濟中起到的作用,開始打算建設自己的商業帝國,有了錢才能好辦事。自己有著超過一千年的見識在掙不到錢就別混了。想要進行一般的生意應該難不住自己。
丁永明來到李太公府中,一臉鄭重的說道:“太公,自上次您到家中勸說晚輩學習學業,晚輩深知出人頭地可以光宗耀祖。但是晚輩想的是讀書也是造福一方,自己不如腳踏實地的先為鄉親們做點好事。這樣也算是學以致用”
晚輩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商不富。我們李家村可以一邊進行改良種植的方式,一邊組織家中的婦女進行紡織。賣掉的布匹可以補貼家用,讓各人有各人的事情。丁永明看到李太公也有想要為鄉親做些事的想法才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好一個無農不穩,天下有多少人是因為吃不上飯而造反的。你說的太對了,但是要織布換錢是商人的下等之事你可不要為了這一點小小錢財毀掉自己的前程啊!”李太公高興說道。
李太公隻是點到為止的說道,宋朝文人的思想開始出現重農輕商的表現。丁永明也明白這樣的事情不可能一下改變過來,隻有用事實說話。
“太公,我常見李家村的鄉親有時為了一點點的糧食發愁,不知現在產糧是多少?現在有多少戶籍。”
“現在全村隻有三百一十戶,八百四十幾人。雖說當今薄賦以養其民,由於靠天吃飯打的糧食產出實在不多所剩下的糧食也就無幾,不知道你問這個幹什麼。”
也就是說現在李家村的村民有的肯能連飯都吃不上是吧?
李太公低頭若有所思的說道:“差不多吧!前幾年經常有人討飯去,現在這幾年吃不飽飯的人也還是多數。如果不是你年前接濟大家了一把,開春有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呢?
知道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低下,自己家也有曾出現過吃不飽飯的時候。但是好歹還可以生存。不曾想過這個時代盡是如此的艱難。
太公您看現在的鄉親連飯都吃不飽,晚輩想到之所以產糧不多是由於靠老天吃飯所致,村裏靠近河水的地方產糧還是不錯的。我想可以多修建幾條水渠,可以修的長一點,這樣多澆幾次水就能提高一些糧食產量。
李太公聽了之後辦法雖然中規中矩,一想也確實有道理。
第二天,李太公叫了我來到李家村的打穀場上,對著鄉親說道:老夫這有一個辦法可以讓鄉親們今年的糧食在多上一倍。這樣的話咱們就不用挨餓了”聽了這個話李家村的村民開始躁動起來,誰不想多打糧食,誰想挨餓受窮。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一些與李太公熟悉的村民嚷道:李太公,你也別的說的太滿了,不知道有沒有這麼大的本事啊?
於是李太公讓丁永明把想法又說了一遍,鄉親們覺得辦法還是可行的於是開始按照丁永明的想法組織李家村的青壯年男子挖一條由南到北的水渠。在水渠的盡頭挖了一個水塘,接頭處用石頭做了一個小小的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