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之前言(1 / 2)

大夏帝國,一個擁有三百八十六年輝煌曆史,擁有上二千萬人口的地域廣大的帝國於天下大陸曆五六三年全麵崩潰瓦解了。

它的崩潰即不是外族大舉入侵;也不是全然因為內部民亂,更不是因為皇室的墮落腐化;也與內監外戚幹政扯不上太大關係;而僅僅是因為它的帝位傳承製度的模糊不清,可以說三百八十六年江山,這帝位傳承從來不是固定的父死子繼而是依夏太祖所立的有能居之。大夏二十五位皇帝中以皇太子繼位的不過七位以皇太孫身份繼位的有七位,另外以皇太弟、皇太叔身份繼位的有九位,還有二個皇帝一個是開國太祖,一個是以宗室外係子弟之身繼位的第六位皇帝孝宗靖泰帝。可以說這是在宗室子弟優其是近宗室之弟之間唯才是舉唯賢托國的風氣大大激勵了宗室之弟讓大夏朝子弟中人才輩出,直至亡國時也絕沒有後世一些朝代滅亡前夕的人才凋零,子弟不堪的慘狀。

而這樣一個大陸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強大的在名義上統一了整個大陸的中央集權製的龐大而偉大的中央帝國真正毀滅原因。恰恰是它能在近四百年不斷進取的優點所在。就是皇室每隔十至二十年一次的奪位之爭,各個有資格逐鹿皇位的宗室親貴們,費盡心血網羅門客、謀士、死士、刺客,各種各樣的人才也為了富貴功名而卷入到這一場場家國天下之爭。

一場場權利場中最高級別廝殺在吞食這個帝國根基,而皇室親貴們的角逐從最初的宮闈秘事發展到結黨私鬥到結交掌握將領掌握兵權。雖然格於帝皇所立太子或繼承者在接位之後所有宗室不得異議違者不得入籍宗親,不但要被處死還要革籍處理的太祖祖訓,倒是幾乎沒有在新帝登位後起兵叛亂,隻有在新帝麵前努力的加倍顯示自己的才能和忠義才可能東山再起,加入新一輪的皇位決逐。如果新帝違反了祖訓對已經臣服的對手們繼續打擊就會麵臨祖訓規定的處罰被王公宗室大臣們和平廢掉,被尊為太上皇,而新的皇帝仍由現任皇帝指定,但這位太上皇不得再幹預朝政。總而言之,大夏皇室的家法祖訓就鼓勵爭位,但一旦塵埃落定就得各歸其位,雖有不得相互直接傷害,不得違反律法的祖訓條令,但一來這一條祖訓上歸定的遠不如前幾條內容那麼嚴厲,處罰也大為減輕,即使是皇室宗親相互指使暗殺,阻擊被證實無誤,鐵證如上的情況,隻要沒有得手,也不過是軟禁一生而已,連王號爵位都不用除去。如果那位皇室貴人如償所願的終於除去了自己的競爭對手,而又運氣太壞被抓了現行,無法賴帳,那麼這位宗室子弟隻能被處死,但他的家人仍可襲爵,隻是降幾級爵位罷了,但仍不失尊榮。但上述情況不包括對皇帝的任何行為,如果犯了這一條至宗室貴人們那說,等待他們的處罰將真正的地獄,不但人被處死,而子孫們也永遠被廢為庶人。

為了確保皇帝們都繼承人,每位宗親被立為太子時都將寫有自己所立繼承人的金盒交由內務府封存留檔,但即使在皇帝最後一刻時也可以更改,同樣皇帝們雖然立有太子,但他隨時可以在詔書臨時進行位太子廢立,廢太子們一般也不會太被為難,隻要不是犯有大罪,多退居王位,照樣有資格參加下一輪決逐。

雖然太祖所立製度堪稱嚴謹而有條理,它即為皇朝建立了一種表麵上看似無序,實際上卻井井有條的立儲製度來保證後朝宗室子弟們活力和向上的動力,又有諸多條款力圖將這種製度的危害限製在最小範圍內,可謂是思慮周全大費苦心。看來太祖對諸侯林立、家族上百,爭相割據的戰國時代的立長子為繼承人而管賢愚的製度之弊病深有體會,所以為了大夏皇朝能千秋萬代的傳承才製定了這一製度體係。

可惜當後子龍孫們相互攻擊的工具從口舌到手腳、到刺客,甚至到了後二百年間,屢屢有自認為不會被識破後室貴族們用私兵及掌握在手上的朝廷軍與對競爭對手們狠下殺手。出現了多起動用成千軍隊阻擊對手們的轟動一時的大事件,而且其中還很有幾位成功的,這大大鼓勵了後業者們,甚至上後朝的最後幾十年裏連違反祖訓想神不知鬼不覺的篡位的事也時有發生,更有甚者連一邊私自串通內務府官員改詔一邊想弑君,以便自己在表麵上合法登基的極為惡性事件也發生過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