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章 二聖雍州設彩虹 白剛為民戰相柳(1 / 3)

兌悅相應則成歡,自上澤予下卦揚。

天德陽剛照人心,縱情世俗普同慶。

彩虹自渤海之濱升起,降落於大地以西,一名曰‘皋蘭山’山腳下。彩虹使此地充盈祥和氛圍,至此地百姓世代生活於幸福。

何以如此,乃因女媧創造人時,於此地黃河岸邊,首先創造了人之目、耳、鼻、舌、身、意六欲。此欲望賜予人感悟世間美好與多彩之能力,雖是如此,然尚不足以使諸人完全幸福。

其後,女媧之兄伏羲目睹諸人,為助妹妹所創諸人知茶之苦甜、聞花草之香氣、聽喜鵲之歌鳴,決定再注入人喜、怒、哀、樂、愛、悲、恐七情。

自此,七情為人之重要組成,除軀殼外不可或缺。然,伏羲於此並未停留,又自昆侖山尋得一美麗瑞獸,其身彩七,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伏羲褪下瑞獸身上之七彩,令其化作天橋,自渤海之濱起,於皋蘭山之下終,並名之曰“彩虹”。同時將百姓七情六欲與彩虹相連,使之共諧相處,以至此地之人盡得幸福。

伏羲亦未遺忘瑞獸對此地所做貢獻,望之為白身,便讓其留守於此,並賜以“白”族之祖,並助其能在人獸間任意變化,且通萬物之情,知天下所有鬼怪、形貌和驅除之法。

如是曆經許多年,皋蘭山下百姓憑先聖之付出,享受長久安康生活。

立於黃河岸旁,仰望則可見皋蘭山北。其山為土黃色,峁階高聳,主峰山頂平坦如履,極為壯麗。登臨山巔,可盡覽彩虹與黃河之美景。

眾多百姓皆有登臨皋蘭山之習,憑山巔眺望美景。時之天空格外晴朗,碧藍之天空,蒼茫之山巒,被秋霜染黃之草野。大小石屋點綴其中,依山而建,座落山腳,質樸寧靜,仿佛在昭示此地百姓之幸福。

然,在大禹治理洪水之時,此地亦陷入水災。大禹得悉消息,遂召喚其得力之將,白族之員,謂之道:“白剛,汝族曾守護彩虹降臨之地,百姓亦遭洪水之困,今派汝前往,治理洪水,拯救斯民。”

白剛聞言,立即應道:“主上有令,屬下定當奉命,此刻即是前往。”大禹聞言大喜,便派白剛前去,開啟其治水之戰。

白剛至皋蘭山下,向百姓表明己意,眾人聞言皆欣悅。一位老者上前說道:“尚賓遠來,一路辛苦。”

白剛連忙回禮道:“老翁,餘乃大禹之使臣,亦此地白族之員,故無辛勞之說。”

老者抹了把淚,言道:“此處百姓遭水患之困,生計艱難。望洪水肆虐,束手無策,如之到來,為此地百姓帶來希望。”

白剛點頭,心知己之到來對於此地百姓意義重大。俯瞰四周之景,白剛選擇高臨皋蘭山作為眺望洪水情況之地,率人於山上安置營寨,以此為治理黃河洪水指揮之地。

營寨安置完畢,白剛遂沿黃河巡視,欲查其洪水之因。

經過多日之探尋,白剛終於得知問題所在。彼發現此地下遊,黃河峽出口非常狹窄,大量洪水不能順利下泄,被迫倒流,導致其泛濫,故使汪洋一片。

此時之諸多百姓,為避免洪水之害,皆逃至山腰,白晝不得解脫洪潮之困;夜晚又背負虎豹狼蟲之威,生活艱辛無比。

觀其眼前景象,白剛決定運用神力,打開一條水道,使洪水得以順利泄流。

白剛手持大禹所予金鐧,在峽口處開辟出一股水道。由此,猖獗之洪水漸次退去,大地露出,此間土地煥發生機活力,化為千裏沃野。

白剛立於皋蘭山巔,俯瞰黃河之下,心潮澎湃。

“尚賓,汝真英武!”斯土之百姓紛紛向白剛表達感激之情。

白剛則謙稱道:“餘為大禹之幹將,此乃分內之事爾。”

“百姓實感君之恩,若非君開水道,餘等當失家園矣。”老者感慨萬分。

白剛之勇毅與智慧,使百姓無不敬佩。以己力解決洪患,讓此重獲生機煥發。

忽間,有一百姓高聲呼曰:“大禹來矣!”眾皆仰首,見一中年長者步履緩行,其氣質高貴,神態莊重,使眾皆生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