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趙構的心聲(2 / 3)

此,究竟應否割讓三鎮的問題,在北宋最高統治集團中

也成為重新爭論的議題。於是在靖康元年八月,金軍再

次南侵。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仍分東、西兩路進兵。這

時,宋將王稟堅守太原已八個多月,因糧盡援絕,九月

初被攻下。東路金軍也於十月初攻入河北路的重鎮真定

府(今河北正定)。宋欽宗驚慌失措,召集百官商議是

否如約割讓三鎮事。這時,種師道已死,李綱貶官,主

和派唐恪、耿南仲等控製朝政,堅主割地,遣返各地的

勤王軍,撤除京城的防禦工事。金軍渡過黃河,完顏宗

翰向宋朝提出,要劃黃河為界,河東、河北地歸金。宋

欽宗一一答應,並且親自下詔給兩路百姓,勸諭他們“歸

於大金”。

十一月,金軍前鋒到達東京城外。閏十一月初,金

軍攻城。城內兵力有限,士氣不振,宋廷於危急之際竟派

郭京帶領“六甲神兵”出戰,大敗逃散,東京城破。宋欽

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求和,完顏宗翰、完顏宗望要宋徽

宗前往商議割地。宋欽宗親去金營求降,獻上降表。從

靖康元年十二月起,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

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靖康二年四月,金軍俘虜徽、

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人北撤。宋朝皇室的

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

載而去,北宋從此滅亡。

在1126年,金軍第一次進攻北來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時,宋欽宗在兵部待即李綱請求下,同意守城,但暗中卻派弟弟康王趙構到金營作人質以求和。東京保衛戰贏得勝利後,康王被召回,金兵退走,宋徽宗回到東京,欽宗解散各地援軍,李綱被罷黜,但是不久經過半年休整的金軍第二次圍攻東京。

1127年春,全軍攻破東京,欽宗親自到金營乞降,被扣留。全軍北返時,把徽欽二帝和宗室、後妃等3000多人作為俘虜

帶走,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靖康之恥後,微,欽二帝被金國所掠從而成為宋朝的國恥.

1127年6月12日(來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宋大將宗澤等擁護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稱皇帝,這就是南宋的開始,康王趙構就是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年號建炎。

不久,南宋又遷都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成為們安江南一帶的封建王朝。

高宗趙構即位之初,起用當時深孚眾望的抗戰派

李綱為相。這時河北、河東地區都有忠義民兵抗擊入侵

的金軍。李綱要把這些力量加以組織、領導和使用,使

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便推薦宗澤任東京留守,張所任河北

西路招撫使,王□為河東經製使,傅亮任經製副使,並

提出改革軍製,整頓軍紀,募兵買馬等一係列建策,部

署收複河東和河北失地。但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人,

卻隻想用割讓土地和繳納歲幣的辦法,以求金人不再進

軍,決不敢作以武力進行抵抗的打算,因而對李綱的謀

劃百般阻撓和破壞。李綱任相僅七十五天,即被罷免,張

所等抗戰派也相繼被罷免。上書言事、力主抗金的太學

生陳東和進士歐陽澈也被殺害。

女真貴族的燒殺擄掠,在北方強製推行奴隸製等行

徑,激起北方人民的武裝反抗。河東地區的人民用紅巾

作標誌,組織武裝,到處襲擊金軍。澤州(今山西晉城)

和潞州(今山西長治)一帶的忠義民軍,曾猛攻金軍大

寨,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幾乎被俘。女真貴族痛恨紅巾

軍,逐捕最急,每每妄殺平民以泄憤,而紅巾軍卻愈益

壯大。河北慶源府(今河北趙縣)五馬山(在今河北讚

皇)上,有官員趙邦傑和馬擴領導一支抗金隊伍,他們

擁立自稱信王趙榛的人作號召,人數達十萬以上,各地

的許多抗金武裝聞風響應。河北西路招撫司都統製王彥,

率軍渡河,攻占了新鄉縣城,後被金軍打敗,王彥率部轉

移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他的部屬都在麵部刺上

“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表示與金軍鬥爭到底

的決心,這支軍隊從此便以“八字軍”著稱。兩河忠義

民兵紛紛接受王彥的領導,隊伍擴大到十萬以上,屢次

打敗金軍。此外,如幽燕地區的劉立芸、楊浩和智和禪

師、劉裏忙等人也分別組織抗金隊伍。張榮領導的梁山

泊水軍,陝西邵興(後改名邵隆)和邵翼組織的義兵,也

都各自為戰,奮勇抗金。

建炎二年秋至三年春,金軍又發動攻勢,前鋒直指

揚州,趙構倉皇逃往江南。抵達杭州不久,苗傅和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