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子衡者,會稽郡鄮縣人也,身長六尺三寸。生於元和四年三月廿一日。
建安五年五月,諸葛子衡領會稽太守,奪揚州。時年十九歲。
初,孫權將領會稽太守,而子衡冒之。權於是恨忿,欲殺之。
首月無事。
六月,人謠之欲反,權以此聚兵攻之。子衡亦點兵。
七月初四日,權擊鼓,興兵諸暨,未幾,克烏傷、大末二縣。子衡按兵。權於是猖然,北上伐焉。先收剡縣,繼而溯江攻上虞,克之。遂攻山陰。
子衡早備焉,應戰於城門之外。權嗬道:“汝賊堪戰乎?”子衡曰:“爾等匹夫,何堪大用!太守之位,與我何妨?”權怒而策馬。子衡迎之。二人馬上相鬥四十餘合,不分勝負。權詐走,而子衡隨之。至於密林之中。忽有陰風,權顧,欲知為何物,而見子衡之咫尺,欲拔劍,反為所殺。權之將士見權死,鬥誌盡失,大敗。
權殘部南遁,以周瑜為大將,據東冶。子衡募集鄉勇,以虞仲翔為軍師,日夜至之。路遇陳武。武乃孫權部下,字子烈,仁厚好施,樂於施舍,權甚愛之,使任督領五校。子衡呼曰:“子烈先生大名,吾久聞矣。孫權非明主,汝何必為之效力?卿入我帳下,可以厚待也。”陳武駁曰:“孫氏於江東久矣,民皆善之,汝安能取而代之?不如早降,或可以厚祿也。”子衡大笑曰:“吾豈為厚祿乎?嘻!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汝等小人,何能悟之?不如一戰分勝負哉!”武曰:“可。”武前來,子衡右而擊之,未得。武欲斬之。子衡遽然至其後避之。子衡欲走,武轉身,子衡馬驚,反而前去,直抵刀尖,右頰傷焉。子衡擊其麵,武死。
武死後,周瑜悼之。士皆憤然,俱欲報權、武之恩,故於建安六年二月,夜襲衡營,反而潰也。揚州自此穩固於子衡之手。
建安六年三月,民有不服者,曰陸仁賈,吳郡吳縣人,糾其鄉裏,一日即占吳縣,欲東犯而婁縣令阻之。與戰。陸仁賈部盡亡,獨仁賈逃之,至乎鍾離縣境,遇一人名曰陳世賢,自稱欲助之,然其無幣帛,愛莫能助也。陸仁賈遺其,而其還之,曰:“非然也,我之幣帛,需取於北國銀行之中。”仁賈問銀行,陳世賢答曰:“即可以存取,隨時支付之類也。”仁賈大悟。陳世賢又曰:“此錢莊中必有達達利亞。”仁賈諾然退,即令人築之。期月築成。其問曰:“有他物欲得乎?”陳世賢曰:“隻欲萬民堂,可以飲食作樂,宴請眾賓。庖廚需為襄菱。”陸又建成。於是問之:“君可以助我乎?”陳曰:“稍候片刻。”片刻之後,官府人來,緝拿陸氏歸案。陸氏疾呼“先生”二字,久未斷絕。子衡親審而判之曰陸仁賈需受牢獄之災一十五年。——建安十年,因年事已高,死於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