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靈(1 / 2)

我國有句俗話“頭上三尺有神靈”,又作“離地三尺有神靈”,意思是說,神靈無時無地不在,你若做了什麼虧心事,騙得了人,騙不了神靈,遲早會受到懲罰。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對於不好的事情,想都不要想。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奉勸諸君當時時自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此才為真修行之道。

一凡坐在書桌前默默讀著這段話,品味著其中的含義。夜已深,一凡並沒覺得困乏,無他,無非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如餓狼捕食般吸食獵物的血肉,以壯大自己。二十三點了,一凡伸了個懶腰,打了哈欠,這才慢慢收回書上的目光,拖著一天勞累的身軀躺在床上,閉上眼,不一會屋裏就傳出鼾聲。

天微微亮,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在自家的後院,紮著馬步,挺直上身,目視前方,左右直拳,打著一套古拳法。這套拳法是他兩年前在爺爺的床底下的一個用竹籐做行李箱翻出來的,用一塊絹布包著。那天他和堂弟他們玩捉迷藏,躲在床底下,才發現這寶貝。一凡小心翼翼打開絹布,隻見是一本線裝本的書,紙質泛黃,充滿古樸的氣息,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大字《梁家拳法》,一凡翻開第一頁,上麵作了自序,原來這本是廣東以前清朝時鐵橋三習的一套拳法,梁坤又名鐵橋三,廣東十虎之一,據傳廣東十虎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鐵指陳、譚濟鶴。鐵橋三成名絕技叫鐵線拳,而且臂力驚人,聽說一雙手臂上吊五六個人,行走百步,也不氣喘,可見其厲害了得。在以前廣東,鐵橋三之名是家喻戶曉的。這古拳法不知爺爺從何處覓回來的。不過想想也就通了,因為爺爺平時就是做牛販的,各個地方的鄉鎮四處走,覓回來這本古拳法也不難。一凡把書翻看一遍,對裏麵的內容深深震撼住了,從小就喜歡看古裝劇,看電視裏麵的打打殺殺,好不過癮。原來書裏都是一招一式用圖形畫出來的,旁邊還有注釋與要義講解,簡單易懂,一看就明了,一凡被書裏內容深深吸引住了,甚至連捉迷藏的事也忘在腦後。不知過了多久,隻聽門吱的一聲開了,才把一凡從書裏帶出來,一凡抬頭看去,原來爺爺不知什麼時候從田裏勞作回來了。一個六十多歲,慈眉善目的老人站在一凡麵前,\\\"阿公\\\"一凡叫了一聲。爺爺點下頭,說\\\"你在我房裏幹嘛?\\\",一凡站起來對爺爺說\\\"阿公,這書能給我嗎?\\\",爺爺接過書看了下,\\\"你能好好讀書就給你,拿去吧,我留著也沒用。不過你要好生保管,不可到處炫耀,要保密。\\\"一凡笑了笑\\\"多謝,阿公。\\\"一凡於是高高興興的拿著書出了房間。

武功是一門很深遠的學問,小到講為體育健身,大到講修為修仙。可隨時間推移,漸漸的也就變得修習艱難,甚至成為了傳說,找不到入門的路徑,可悲可歎。據有人說現在還存在修仙人士,活了幾百年都有,從明朝到如今,隻因我們是凡夫俗子,不是處於同一層次的人,所以也無緣相見。他們行走於江湖,遊曆四方,或販夫走卒,或乞討為生,或隱居山林,或生活於大都市,沒有很大的福德機緣是不能感召得來的。也許是上蒼眷顧,讓一凡得到了這份厚禮,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吧,冥冥中早已注定這一切不平凡的發生。

一凡練習這套拳法也有二個年頭了,正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功刻苦,功夫日見久深,談不上小有成就,不過依葫蘆畫瓢也是有那種味道吧。今年才五年級,起早貪黑的練習,不為別的爭強好勝,隻希望自己在往後的人生路上有一種傍身技能,適應這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凡打了三十分鍾拳,把一套拳法演練一遍,身體已經出汗,氣喘籲籲這才收式。因今天星期天,所以不用上學。一凡打完拳就回屋做早飯去了。

這地處廣東與廣西交界地,雲霧山地帶,屬於山區地方,地少人多,開門見山,一年中雖然有四季,但這隻有兩季,夏與冬,因另外兩季在這不分明,往往讓人乎略了。一條泥巴路自西向東延伸開來,這是鎮上唯一一條通往外麵的道路。一凡從四年級開始,就與弟弟在家成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甚少在家,都是爺爺奶奶幫忙照看一下。但一凡是和爺爺奶奶分開住的,爺爺奶奶跟叔叔一家人住一塊,帶堂弟堂妹他們吃住。叔叔嬸嬸也常年不在家,把堂弟堂妹甩給爺爺奶奶帶,出門務工去了。沒辦法,都是因為窮。村裏連一幢樓房都沒有,全是泥瓦房座落在公路兩旁,這就是九十年代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