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無罪付廷平,借援東朝始得生。若使當時逢呂後,誅夷又是一韓彭。”
開皇初年,年僅二歲的小皇帝趙熙登基,國內大小事務被外戚呂氏掌握,陷害忠良。開皇三年呂太後病重,朝中以大將軍周勃,攝政王趙平為首的逆賊率兵士闖入皇宮,欲立秦王趙政為帝。小皇帝趙熙被武丞相汪廣洋和五大監拚死送出皇宮,最後隻剩掌劍大監趙信與汪廣洋帶著小皇帝趙熙流落江湖,下落不明。據說逃亡北涼,出走遼東。
俗話說,人一但得勢,就是仇人養的狗都得挨頓毒打,呂氏一族遭到趙平一夥瘋狂報複,急火攻心下,呂太後在兵變後四天死在了鳳宮。
北涼王徐延吉作為唯一的異姓王,一身榮譽來自於沙場,因愛穿明晃晃的銀白戰鎧,曾有無雙上將徐延及,千軍萬馬避白衣的佳話,可一朝天子一朝臣,與趙熙父親趙雄一同馳騁沙場,如同親兄弟的北涼王,終是難逃。
徐延及被冠疏於邊防,貪汙軍糧的罪名,北涼王府三百多口押回京城,北涼王徐延及不忍名聲受辱,又望著自己和先王打下的趙姓天下,自殺以證清白,剛剛及冠的北涼王子徐雲龍入京受審。北涼被北涼都護崔勇暫管。崔勇小心謹慎,生怕 下一個遭殃的就是自己,可是貪生並不意味著怕死,崔勇數次拒絕了趙平讓自己作偽證,栽贓北涼王的計劃。
為除後患,掌握北涼,楊平派遣江湖勢力假扮山匪流寇,逼著崔勇死在了剿匪途中。
結果顯而易見,崔勇家中搜出北涼王犯罪鐵證,北涼王徐延及王位被廢,念在北涼王以往的戰功,王位世襲保留,徐家嫡係子弟終身不得出京城,而北涼都護崔勇為國捐軀,功過相抵。可明著是這麼說,那斬草肯定除根,北涼王雖然死了,可在軍隊還是有很多擁護,北涼王室入京之時明裏暗裏不少軍中好手默默跟隨,趙平不會不開眼,何況北涼王以死。而崔勇一家,可不妙。廟堂上的大人物,很多時候做事不方便,所以養了很多江湖鷹犬,這幫人錦上添花不行,落井下石,背後捅刀可是一流。江湖上最不缺有功夫沒道德的敗類。於是,這把刀滑向了崔勇一家老小。明皇朝有規矩,官員任期滿或升遷後,官員家眷必須離開官員任職地,如有違例,輕則腦袋上這官帽被摘,重則平三族,一代兩代紮根地方形成勢力是朝廷不願看見的。這條指令,便成了崔家的催命符。
開皇三年冬,崔勇夫人趙氏帶著幼子崔寧從北涼拒馬城返回關中,途中遇到大小十二次或明或暗的追殺,全靠崔勇北涼十八營中的老部下一次次擋下。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怎麼逃得掉。逃得掉。
楚安城,出了楚安,便不算是北涼了, 北涼十八營的老油條,也隻能送到這,再往前出了楚安,按軍紀,沒有軍令擅自離開防區斬立決,一個個四五十歲的鐵血硬漢雙眼通紅,攥緊了拳頭,而崔夫人抱著崔寧,好似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
從來江湖之遠,遠在人心叵測。所謂廟堂之高,高在暗流湧動,水往高處走,攪動風雲者,同時也被風雲裹挾。掙紮起身。哪來的天下風雲出我輩,隻是恰好你站在了那。
不知道,站在楚安街頭的眾人是不是理解崔勇做的決定。為了單單一個“義”字,可他們卻也站在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