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感謝書友好冷的冰,謝謝支持!
今的任務很艱難,正在拚命地碼字中。( )網站兩個星期不給推薦了,成績越發不理想,情緒蠻差的。
上一次頻閉的書雖然沒上架,曆史欄的推薦轉了個遍,兩次強推。這一本差多了,僅有一次強推。上架以後直接不推薦了。好慘啊!
書友們,全靠各位支持了。希望能夠僵持下去
鐵軌馳道車在快速奔馳的行程中,劉展坐在車廂內思緒萬千,一個新的戰略布局逐漸在劉展腦海形成
自從董卓北王允、呂布二人合謀殺死以後,目前的長安朝廷亂作一團,中原各地也是陷入混戰不休,互為征伐的局麵。中原各方勢力都把目光盯在自己周邊的鄰居上,其他的都顧不得了。
劉展感覺著在,若是不引起其他勢力關注的情況下,幽州的地盤可以適當擴張一下了。畢竟北部大草原的鮮卑人,並不是各方軍閥關注的地方。
這幾年下來,草原上鮮卑人混戰的時間也夠長了,戰亂和四分五裂使鮮卑人虛弱不堪,幽州將戰線向前推進正當其時。
當然,戰爭並不隻是喊幾聲衝殺那麼簡單,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時地利人和,後勤補給等等,都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幽州軍隊向西攻擊,茫茫的大草原,西征的戰線相當漫長。
這個時代的交通運輸相當落後。基本全靠人力,要不然,在三國時代一場戰爭打個好幾年分不出勝負來,光是行軍也要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運輸也是其中的關鍵所在,大概這個時期的後勤供應太落後,實在太困難了。
原曆史上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蜀中發明木牛流馬,據先進的不得了。
木牛流馬吹噓的很神奇,這其中被演繹的成分居多,大概類似推車也是有可能的。
戰爭的一方。哪怕僅僅領先一步就是優勢。甚至有可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古代戰爭為什麼經常發生劫糧草的戰例,無非是運輸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糧草成了戰爭的一個重要節點。
大軍行動,一旦被對方燒毀或者截斷運輸線。除了撤軍別無他法。否則。就會軍心不穩。被對方利用而遭受失敗。
試想一下,若是一方被燒毀糧草,下一次糧食運達不定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數萬大軍吃什麼,焉有不敗之理?
作為攻擊的一方,糧草供應被敵方截斷、燒毀,就必須趕緊撤退。這在三國時期的戰例舉不勝舉。
如果糧食供應斷了,即便手裏還有一些糧草,也要算計一下回去的路上是否能夠填飽肚子,否則,還沒走回去就會被餓死在半道上。
戰線太長後勤供應難度加大,這也正是前段時間幽州能夠消滅鮮卑人,反而停止了前進步伐的原因。
茫茫大草原,千裏之外征戰,漫長的後勤補給線,劉展必須考慮其中的風險。作為幽州最高統帥,劉展不希望出現失敗的戰爭。
幽州停止軍事步伐,無外乎有二個原因,一是當時大漢朝的環境不允許。
當初,朝廷雖然被董卓把持著,皇帝也就是個傀儡皇帝,可那也是大漢朝廷啊!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會給別人留下攻擊的把柄,這是劉展顧忌的一方麵。
第二個才是擔心幽州向西挺進,戰線拉得太長了。發動一場戰爭,幽州需要動員相當龐大的後勤力量,以及可觀的財物,幽州也需要充分的準備。
鐵軌馳道的試驗成功,預示著幽州的貨物運輸能力大大提高,後方的軍隊以及物資可以快捷滴運輸到前方。
隻要幽州建設成通往前線的鐵軌馳道,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解決徹底幽州軍事後勤的供應,不必再擔心大軍後續支援不利的狀況。
馳道試驗一結束,劉展便對總技師劉凱下達任務。
“馳道試驗很成功,下一步要完善各項技術,迅速組織生產。目前,要以生產貨運車輛為主,客運先放一放。馳道建設要快速向北延伸到草原,然後向西伸展。馳道的具體實施計劃州牧府會很快下達,你們要做好準備工作。”
“諾,州牧大人,屬下保證做好完全準備,等待具體計劃的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