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與董卓大戰,幽州的策略是置身事外,保持觀望,不參與中原雙方的紛爭。
但是,這並不妨礙劉展前去趕場熱鬧,會一會下英雄。
田豐、劉曄等聞訊大驚,齊齊勸:“此行太過凶險,不可莽撞。再,幽州不可一日無主。主公三思!“
眾人的反應,早在劉展的預料之中,隻好好言勸服,讓大家不必為自己擔心。
“我又不是一個人前去,典韋會帶領五百精銳騎兵相隨。以我和典韋的勇力,下大可去的,諸位多慮了。家中有眾位照看,我去去就回,時間不會太久。”
劉展主意已定,其他人勸無效,隻好作罷。隻是叮囑典韋,好好照料主公,千萬不可涉險。
這一日,劉展辭別眾文武,帶著典韋和五百精銳騎兵,離開幽州南下,向中原而去。
此次中原之行可要有一場惡戰,劉展的兵器也換了樣。原先的大刀早就不用了,手裏提的可是新製作的兵器。
要這杆兵器,刀非刀,槍非槍,戟非戟。
最前頭的槍尖,類似於三棱刺,再往後,展開的是兩刃,類似於寬身大劍,前頭帶著短勾。再往後,就是一個近兩尺的大鐵棒。
這還不是全部,在整個槍杆的尾端,也是鐵製的。不過,這一段是活的,鐵套管與槍杆用牛筋相連。一旦打開機關,隻要力氣足夠大,就可以甩出鐵套頭。
沒法子叫出這件兵器的名稱,還是叫大槍吧。
途徑渤海郡,南下樂陵,一路上源源不斷的流民,有組織的向北移動,從這條路線進入幽州的中原難民,每超過一萬人。而且,這個趨勢還在不斷的加強。
自從董卓進京,洛陽風起雲湧,中原百姓已經意識到,亂世恐怕真的要來了。
現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時間,下鬧得沸沸揚揚。到了此時此刻,幾乎沒有人懷疑童謠裏所唱的內容,真正的恐慌開始在中原大地彌漫。
尤其是東漢末年,大量的土地被兼並、掠奪,土地的集中程度極高,無地的百姓比比皆是。幽州帶給這些人一線曙光,幽州給每一個家庭分配土地的傳言,在廣袤的中原到處流傳。
“走吧,到幽州去,那裏有土地分配,……”
“留在這裏也是等死,不如到幽州闖蕩一下……”
“戰亂真的要來了,與其留在這裏等死,還不如去幽州,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不光是沒有土地的人在走,即便是有點兒土地,在這幾年災不斷的情況下,要想養活一家子老,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再加上對戰亂的恐懼,許多人一咬牙,卷起鋪蓋,也加入了北去的行列。
當然,那些手裏握著大把土地的人,即便是戰亂來了,他們也舍不得丟棄手中的土地,肯定不會離開的。
劉展一路南下,對所了解的情況灰常滿意。按照目前的流民速度,隻要兩年的時間,即可最大限度地保留下華夏人的元氣,避免因為戰爭,使得漢人凋零。
“主公,不出來看看還真不知道,有這麼多人來幽州啊!看來都害怕戰爭呀。”
“你丫的,站著話不腰疼,你有一身武藝,戰爭來了,你不但不害怕,反而會高興。你以為每個老百姓都和你一樣嗎?戰亂的時候,他們隻有忍受的份,自己的生命也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