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穀內,在一處樹木茂密的遮掩下,趙雲正在給眾手下安排任務。
趙雲要求各部抓緊時間做最後的檢查,尤其是狹窄的穀道位置所布置的柴草,一定要自然和隱秘,不要讓張舉的叛軍察覺出來有任何異常。
穀底位置所布置的柴草並不多,也不是主要燃燒的柴草,但是,一旦放起火來可以助燃,以便加強穀底大火燃燒的強度。
趙雲在狹窄處的穀地安排的兵力並不是很多,頂多有二千多士兵,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放火,大火燃燒後用弓箭對付從火焰中逃出來的敵軍。叛軍逃出來這個可能性並不大,就算是有人逃出來,有這麼多軍隊監視,亂箭之下基本上沒有活命的可能。
“報,張舉的叛軍將騎兵放置在中心位置,步兵前後一分為二,目前的步兵前軍已經開始進穀口了。”
“好,密切注意叛軍的行進速度、間隔距離。”
“諾,注意叛軍的行進速度和間隔距離。”
嗬嗬,張舉也怕死啊,擔心這裏有埋伏,讓騎兵簇擁他身邊,哈哈,有用嗎?魚兒要入網了,一場伏擊戰馬上要打響了。
趙雲立即招來傳令兵,下達新的命令:“傳令下去,采取第二套作戰方案,以最快的時間布置完畢。”
“諾,采用第二套作戰方案。”
軍隊迅速開始布置,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變動,隻是將一個寬敞地帶的兵力撤離然後分配到另外的一個寬敞地域布置,如此,兵力進一步集中。
此戰,原來就根據敵軍不同的陣型,製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案。
如果是騎兵在前,則將敵人的騎兵放入寬敞之處,掐住狹窄關口即可。
現在敵人的行進陣型發生了變化,伏擊的方案自然也跟著變化。放敵人的步兵進入狹窄的穀道,將寬敞的地域留給騎兵,便於這些騎兵集中。
為什麼非要采用這種方案呢?因為,目前的軍隊需要戰馬。狹窄的區域適合放火,若是這樣對付騎兵,那樣一來連人帶馬全部燒死,那麼這個計劃不能完美的實現。
“報,叛賊的前軍步兵大約四千餘人,中間的騎兵約五千餘人,其餘的步兵放置在最後,各軍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隊伍比較混亂。”
“好,各個伏擊陣地按計劃行動,炮聲一響就是總攻擊的命令。”
“諾,按計劃執行,以炮聲為號。”
葫蘆穀內人聲鼎沸,張舉的叛軍亂哄哄的軍隊毫無秩序。穀道內有的地方寬敞好走,有的地方狹窄不好走,狹窄處人擠人互相推搡行軍的速度很慢。所以,寬敞出集中了大片的人馬。
張舉叛軍如此行軍,就給趙雲軍隊的伏擊帶來了很好的機會,更有利於聚殲整個叛軍。
張舉的叛軍已經越過兩個狹窄的穀道,來到一個比較寬敞之處,在騎兵的簇擁下,張舉舉頭向四周張望了一下,見一切都正常便放寬心了。
進穀前有人提醒,這個穀地會不會有埋伏?張舉覺著不可能,現在的趙雲還在老遠的後方,哪能趕到自己的前麵呢?
是這麼,這貨還是膽,將騎兵放在中間保護自己,萬一出現異常,自己率領著騎兵好跑路,現在看來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哪來的伏兵這一帶自己就是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