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烏飛兔走,
人間古往今來。
看昔年墳台變鍋莊 (注),
歎如今鍋莊變墳台。
小時候,聽街上的“撮瓢”大爺講古,每次開講之前,老先生總要來上這麼幾句,然後,手捧一個錫製的小酒壺,一付黯然神傷的樣子。
旁邊的人提醒他:爺,講吧?
他這才似猛然驚覺過來,一抖藍布長衫,嗬嗬一笑:對不住,老朽走神了,怠慢了諸位,這就講、這就講!
第一回 幺少爺好心關大門
小兄妹失言惹禍災
裴幺少爺心情很好。
前兩天,西門口的二娃子告訴他,王二嫂家院子裏的石榴熟了,那果兒一個個長得足有海碗那麼大,果皮兒都裂開了,裏邊的籽籽紅亮紅亮的,看著都叫人流口水!
幺少爺踹了他一腳,叫他別打歪主意,王二嫂院子裏有狗,她男人還是個殺豬的!
裴幺少爺乃烈州城內西正街上裴善人的小公子,大名裴濤,人稱幺少爺,今年虛歲十三,圓胖胖的小臉上長著一對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生得麵紅齒白、機靈乖巧,戴一頂青緞瓜皮小帽,穿一身海藍色綢布長衫——當然,這長衫隻是在城內熟人眼前才穿戴的,一飛出城,可就被小公子藏進狗洞洞裏,不到回家時候是決不會再穿在身上的了。
其實,裴善人夫婦先前還育有一位大公子,那年新年元宵節,一歲多的大公子由奶娘抱著去街上“看燈”,因亂走失,裴夫人至今想起仍傷痛不已。
今天學館放假。
中午,幺少爺從小河摸魚回來,路過王二嫂院子,發現院門虛掩著,王二嫂好像不在裏邊,也沒聽到狗叫的聲音。
幺少爺知道王二嫂子的男人早上也出門收豬去了。看來,今天人和狗都不在家,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幺少爺輕輕摸進院子,爬上石榴樹,摘了兩個又紅又大的石榴。嗯,隻摘了兩個,幺少爺不貪心。
等他再從樹上慢慢下來,還未到地的時候,卻似乎聽到了一絲絲壓抑的呻吟聲!幺少爺嚇壞了,兩手緊緊摟住樹杆,再也不敢往下溜。他怕哦,一旦他梭了下去,若被人發現放出狗來,那可就吃飯都不香了!
就這樣,上不能上、下不敢下,幺少爺摟著樹杆一動也不敢動!
慘啊,幺少爺兩膀酸痛,眼冒金花,心裏邊把城隍老爺、土地公公都求遍了,卻再也沒聽到哪怕是一點點聲音。
王二嫂家在烈州城西門外的護城河旁,坐南朝北,屋子右邊靠在老城牆上,左側挨著護城河。屋子前邊約十四、五步,殺豬佬在城牆與護城河之間築了一道土牆,中間開了個門,麵對著進西城門的一條騾馬大道,算是大門,土牆、城牆、護城河與屋子一起圍成了前院。屋子後邊三十步左右,也築了一道土牆,與城牆、護城河、屋子一起圍成了後院,擺上肉案,砌起爐灶,這裏就成了殺豬佬宰豬的地方。
前院子左側靠護城河邊長著一棵石榴樹,幺少爺此刻就摟在上邊。
晚清時期。
烈州城坐落在鄂西南山區的一個盆地中間,四周都是大山,一條大河從西邊的叢山中逶迤而來,將一個不大的烈州城分成了南、北兩半。
北岸上依方位構成十字形的四條主街分別稱做東、南 、西、北街,十字形的中心是四條街交彙的地方,也是城的中心, 人稱“同門口兒”,四堵城牆緊緊的圍住了四條主街,每條街出城的地方都開有城門,分別稱為“添祿“、”望陽“、”聳基“、”崇碧“,而老百姓則叫它東門、南門、西門、北門。東門城門洞至北門三步兩道橋之間沿城牆的一條街,人們稱它為“順城街”,街寬約一丈左右,石板鋪地。
這西門外不遠處就是校場壩,那可是個殺人的地方,一到晚上陰風颼颼的!也就是殺豬佬吧,他才敢把房子建在這西門外。
南岸的那條街叫草紙街,街名由街上居住的人們所從事的職業而來,一條主街上大多數人幹著造草紙的買賣。
據說,北岸上衙門裏頭的老爺是不把草紙街上的人們看做是城裏人的,一來嘛,這草紙街本來就在城牆外頭,二來呢,這條街上住的都是一些諸如造草紙的、挑力的、挑擔子趕場做小生意的、打蓮湘兒告化的苦哈哈兒,連他們開的鋪子都被稱之為告化兒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