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裏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誌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誌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複辟時期曆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恒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曆史使命。
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大體上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的政治鬥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從1844年起合著《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態》,並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作了係統的表述,這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以後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係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
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產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的嶄新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他們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曆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哲學觀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