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雲升被抓後,辛智又從頭梳理起了與這些人相關的案件情況。
一群以趙磊為首的人在十八年前的一個夜裏因為酒後衝動動手導致李青當場死亡,因為人人都以為自己或者自己要保護的人是導致李青喪命的凶手,心裏都有一些小算盤,才都同意了卜許的提議,所有人都多捅了李青一刀,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蔣雲升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組織大家讓李青徹底消失。
覃虎自告奮勇,承擔起了更換台球廳門頭的責任,沒想到卻被齊可欣拍到了照片,幾人一錯再錯,讓當時未成年的卜許在超市行凶,葬送另一個正處花季的生命。
十八年後,卜許與齊可意在同一家公司相遇,齊可意記起卜許就是殺害自己姐姐的凶手,回到老家,幫助辛智發現照片中藏著的證據。但這時,第一個自首的曾浩卻被害身亡。
在曾浩被害的現場,提取到了卜許的生物樣本,還有帶著象征意味的一本書。但凶手就是卜許嗎?
辛智認為,卜許並沒有強烈的殺害曾浩的動機。如果說十八年前,他可以願意為了保護趙磊而提出那樣駭人聽聞的方法,也願意為了保護趙磊利用自己未成年的身份讓齊可欣永遠閉上了嘴巴,但如今他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小孩子了,他與趙磊也已經十八年沒有見麵,趙磊當初對他的恩情,不至於維持了十八年仍舊可以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惜再次殺人,而且他具備一定的受教育水平,他自然清楚這個行為的後果。
蔣雲升的落網,讓案件有了別的可能。
-
蔣雲升目前身居高位,如履薄冰過了這麼多年,本來以為一切都歸於太平,曾浩卻突然要出來自首,把所有人都抖出來,雖說當初其他人都達成共識,一起推曾浩出去,但蔣雲升比任何人都清楚,僅憑幾個人的供詞,是無法給一個人定罪的,尤其現在的破案技術和破案技巧是十八年前不能比的。
也許人的記憶會有偏差,物證會逐漸消失,可蔣雲升不敢賭,在他看來,其他人不過是草芥,又有什麼能夠失去。但自己不同,他如今如有地位、有榮譽,還籠罩在家族的榮光之下,背負著父親的犧牲,他什麼都不能失去。
所以隻要是絆腳石,都得清走。
事到如今,誰是絆腳石?當然是在風平浪靜十八年後,冒冒失失自投羅網的曾浩!若是這事僅僅隻與曾浩自身相關,斷不會牽動這麼多人的心,但他偏偏拖了這麼多人下水,這其中,還包括蔣雲升。
因為在這樣一個功勳卓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無論是否是父母有意為之,都把蔣雲升培養成了一個完美主義者,就像當初不允許因為屍體處理不幹淨牽連到自己而提出肢解,如今是否也會為了守住自己營造的模樣,而向曾浩舉起屠刀?
親手解決掉泄密的人,然後嫁禍給另一個人。卜許有殺人的前科,也在當事人之列,嫁禍給他,似乎看起來並沒有不妥。為了更有指向性,在現場留下了卜許的生物組織和頭發,以蔣雲升的地位和手段,要獲得卜許的這些東西並非沒有可能。同時,再在現場丟下一本《鹿鼎記》增強動機。
這樣,就可以同時解決掉兩個人,曾浩和卜許,一個已經背叛,一個本就可以置身事外的不安定因子。其他人,姑且走一步看一步。
-
辛智就這麼咀嚼著這個可能性,但越想又越有些不對勁。
蔣雲升是個完美主義者,這個作案手法,表麵上完美過頭,細細想來,又太過粗糙。
根據蔣雲升在公安係統的地位,他理應很容易就知道在李青的案件裏,沒有一個嫌疑人提供了阿睿的有效信息,即便他再擔心,也不至於如此冒失就要置曾浩於死地;現場留下的卜許的信息太多,使得懷疑卜許看起來太過順理成章,而隻要稍加查證,卜許的不在場證明就可以推翻一切。無端弄出這麼一樁案件,反而把大家的目光又聚焦起來,根本不利於自己隱藏。
難道說,除了蔣雲升,還有其他的可能?
但這個案件中的所有嫌疑人都已經在辛智的腦海中盤了無數遍,他想不出任何一個人在十八年後有任何動機殺害曾浩,所有人都已經在李青案中獲得了相應的結果,已然沒有了自保的必要。
會是誰呢,辛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死盯著李青案的相關人等的大方向是不是錯了,或許,曾浩是因為別的原因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