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姿勢:解剖學姿勢是為了描述人體局部、器官以及結構的位置關係而規定的一種標準姿勢。標準為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上肢自然下垂於軀幹兩側,手掌向前,下肢並攏,足尖向前。

----------------------------------------

1、運動係統的組成和功能。

答:運動係統包括骨、骨連結、骨骼肌。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保護腦和內髒,運動等功能。

----------------------------------------

2、骨的形態和分類,骨的構造,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答:(1)形態和分類:成人骨共206 塊。

按形態分類有長骨(如掌骨、指骨、蹠骨、趾骨)、短骨(如腕骨、跗骨)、扁骨(如胸骨、肋、頂骨、肩胛骨)、不規則骨(如椎骨、髖骨、顳骨)。

按部位分類:(軀幹骨、顱骨、四肢骨)

軀幹骨

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

胸骨:1塊,為扁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肋:12對(為扁骨,1-7對為真肋,8-10對為假肋,11-12對為浮肋)

顱骨

★腦顱骨:8塊。成對的頂骨、顳骨和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枕骨

★麵顱骨:15塊。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和不成對的下頜骨、犁骨、舌骨。

四肢骨

★上肢骨:鎖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手骨(腕骨,掌骨,指骨)

(腕骨: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

★下肢骨:髖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足骨(跗骨,蹠骨,趾骨)

(跗骨: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

(2)骨的構造:骨質(功能:承重)、骨膜(對骨具有營養、生長、損傷後的修複和改建等功能)、骨髓(分紅骨髓、黃骨髓,其中紅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兒嬰兒幼兒的骨髓都是紅骨髓。可經髂前上棘或髂後上脊行骨髓穿刺檢測造血功能。)

(3)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正常成人骨由2\/3無機質和1\/3有機質組成,賦予骨一定的彈性和韌性。(老人無機質較多,兒童有機質較多)

----------------------------------------

3、關節的基本結構,輔助結構和運動?

答:基本結構:關節麵、關節囊(分為外層的纖維膜和內層的滑膜)、關節腔。

輔助結構:韌帶、關節盤、關節唇、關節半月板。

運動形式: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環轉運動。

----------------------------------------

4、椎骨的一般形態。

答:椎骨為不規則骨,由前部椎體和後部椎弓組成,椎體後麵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椎孔連接形成椎管,管內容納脊髓。椎體和椎弓的連接部分稱椎弓根,椎弓根上下緣的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內有脊神經根和血管通過。椎弓根向後延伸為椎弓板。椎弓上有7個突起,即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突,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後方伸出一個棘突。

----------------------------------------

5、頸椎的主要形態特點。

答:①椎體較小,椎孔呈三角形;②橫突根部有橫突孔,孔內有椎動、靜脈通過:③棘突較短,第2-6頸椎棘突末端有分叉。④第1頸椎:又稱寰椎,呈環形,無椎體和棘突和關節突。⑤第2頸椎:又稱樞椎,椎體有一個向上方的齒突。⑥第7頸椎:又稱隆椎,棘突較長,末端無分叉,為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