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馮家(1 / 1)

原主出身在一個叫烏昌的古鎮上,父親,馮氏是當地上有名的富商,靠著幾家店鋪和數百畝地為生計,因與人為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可見生計一直維持著還不錯。母親,馮元氏是一位典型的端莊典雅的古代女子。雖已有三十有餘,但依舊是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在以往的古代,男人三妻四妾除了彰顯自已的地位,滿足自已的私欲,主要也是為生下更多的孩子來延續家族的香火。但在這個朝代也有不少的人過著一人一世一雙人的生活,有的是因為家徒四壁,得以娶上一房已是僥幸。有的則是因為兩情相悅,而馮蓁蓁的父母實屬後者。馮父對馮元氏一往情深、矢誌不渝,不曾納妾。是以家中除了馮蓁蓁以外,還有兩位長兄馮樂允(大哥)、馮樂堯(二哥),並無其它庶出。

大哥已娶妻,並育有兩歲半的兒子。遵循著古人慣性的思維“先成家,後立業”和宗法製度“嫡長子繼承家業”,因此在馮家大哥成親後,就一直跟在馮父的身邊,從旁協助處理馮父交待的事宜。經過幾年的曆練,如今也能獨當一麵。

二哥因從小喜好文學,常與一群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他們或十日一聚,或三旬一尋盟,相聚在一起,以文會友,遍覽山河。大康朝以往奉行重文輕武政策,且稅收主要來自商貿。雖故規定商人及其子弟可入學並參考,但同時大康朝也推行著的內閣舉薦製度,這種製度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更偏向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因此,馮父以往也曾從中阻攔一二,後來見次子依舊如此癡迷,不肯放棄,轉而也隨了他的意。值得慶幸的是,在與鄰國的戰火頻頻中,因兵力不足導致連連敗退,是以康王繼位後便從國庫撥款大力發展兵力,幾年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和百姓逐漸的從戰亂中恢複過來,在皇權逐漸加強的時候,開始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鬥角,互相算計。昱珩皇帝知曉後,當機立斷著手派人調查後,處罰了幾位連座的官員,隨之又廢除了內閣舉薦製,加強推崇科舉製。希望從寒門中挑選一些精明能幹的人。簡而言之,昱珩皇帝希望朝堂之上都是自己人,不可拉幫結派,隻效忠於君主。然而對學者而言,科舉製度的考核非常嚴格,想要通過考試,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才能,才能被皇帝看中。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這樣的存在無疑是鳳毛麟角。已是秀才之身的馮家二哥,要想在官場上有所作為,難度可想而知。可他自己卻是淡然處之,安之若素。故馮家人也順其自然,不再理會。

而原主馮蓁蓁,做為馮家最小的女兒,自然是在家中被父母與兄長視如珍寶。她自小就聰明睿智,秀外慧中。家中更是按京中的大家閨秀來教導她,隻是不同於一般閨閣女子。原主的父親並沒把原主局限於相夫教子上,隻要是有適合的機會,也會帶上她,讓她見識一番。而她自己也會經常纏著二哥給她講述途中的逸聞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