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四策(1 / 2)

一開始淩風便想出了4策,但隻說出了其中3策。

下策:等待蕭條來臨,政府進行集采各種物資,便宜賣給人民,保住那些破產企業,但又限製利潤,把這部分利益全讓給人民。

產品減價,就是變相的讓人民手中的錢升值,人民安定,國家自然就穩定。

同時推進集體訴訟製度。

過去不是有人買到劣質產品訴求難嗎?畢竟一個假貨也索賠不了多少錢,但集體訴訟製度,有人打官司,便能代表所有買過劣質品的人,進行訴訟,賣假貨的成本上去了,自然能有效減少黑心企業。

整天嚷嚷著降價必定會降低產品質量的時代,也該結束了。

下策雖然無法治病,但能確保華夏苟到最後,等待他國企業破產,然後進行收購。

國外是沒有辦法再這方麵和華夏抗衡的,分權製力量難以統一,大事情上麵是沒法和集權製競爭。

中策:在現有科技之外,成立一個科研部,再依此搭建一個隻搞科技,沒有投機能力的金融機構,把銷售和生產環節,交給符合標準的所有企業(需排除他國偷技術的企業)。

同時技術在全體國民手上,不用害怕企業跑了,技術也跟著跑了。

這機構引入國有資本,社會資本(主要為人員),私人資本,三者進行博弈。

三足鼎立是最穩的,在共享失敗資料的情況下,他們互相競爭,能加速推進科技研究,配合著雨露均沾的利益分配大法,三家不至於隻被拉開差距。

這個模式具備集權的優點,但又避免了必須依靠一個偉大的領袖領導,才能避免企業壯大後,一家獨大之後,不思進取,依靠製度紅利獲利,從而降低效率,

同時又具備分權的優點,可以擁有更多的想法以及做法,缺點又比原先的分權製小,畢竟你隻要分裂,就不再享有那份共同的研究成果的利益。

且如今的華夏,產能過剩,是能夠支撐起大量的人從事研究的。

用【科研速學】可以快速培養一批研究人員,過去的【赤腳醫生手冊】方案,優化一下,拿來使用沒有任何問題。

也不需要擔心這些人不夠優秀。

在這個超過80%是背誦,且超過70%的部分學了之後沒有任何用途的教育模式下,學曆其實有很多的泡沫。

那些被刷掉的人,在使用工具後,不見得比現有的人差。

宰相必起於州縣,猛將必發於猛卒,這句話用在科研方麵,沒有任何問題。

所有優秀的製度,必然是知識和實踐的完美結合,如今的科研界,隻給了少數人實踐的機會,其實是很低效的。

從事科研的人越多,在達到臨界點之前,都能加快研究。

有了新的科技,國家就能多印錢,讓人民福利得到提升,用科技去給人民幣做背書,需要考慮貶值問題嗎?

不需要的,科技是最強的硬通貨,沒有之一。

研究出科技之後,拿出一部分收益,財政轉移給全華夏的人,進行一定程度的未來的投資。

唯有把全華夏的人,當作一個整體,才能讓他們盡可能的發揮出自身的價值。

別簡單的把老一輩的人,看作無法創造價值,他們若是受到了這個國家的好處,多數人會教導給自己後輩,這是最好的愛國教育,別人說的話,你可以不聽,但家人的話?

改革開放受益的那一批人,始終都在信奉,努力就有回報,便是最好的樣板,盡管他們多數人不懂選擇大於努力。

接著是那些難以從事科研的人,但他們的後代有希望,如果他們有充足的資源,小孩一定會得到更好的培養。

至於小孩,這不用說了吧,他們就是國家的未來。

把這些人當作一個整體,去執行相關政策,華夏的未來便是無限的。

大量的人進去科研界,如果材料出現不夠的情況,就更改研究模式。

先讓眾人交流,讓其提供一個完善的理論,再開始研究。

過去研究原子彈的那套搞法,優化一下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過多的人,可能會出現摸魚的情況,對此科研部門的基礎收益降低,使其低於工廠勞動者,需要有科研成果之後,收益才會增加。

但這個降低,隻是新模式下的降低,對比過去是增加。

重塑了體係之後,不再是提取勞動剩餘,再去進行研究,而是研究出東西,財富增加,再財政轉移。

改變玩法,才能避免所謂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它本來也不該出現,隻是過去沒人找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