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源起(1 / 2)

“何為玉璽?從何而來?既然有同學好奇,我們就插幾句題外話,來聊聊這具有傳奇色彩的‘玉璽’”。

宋立書看著講台上的老頭在那侃侃而談,頗有《儒林外史》裏‘範進中舉’“我中了!我中了!”的神態。

不由得起了壞心思,想學著那‘胡屠戶’給上一巴掌。

但壞心思也隻是空想,他要真這麼做了,老師什麼後果他不清楚。

自己剛開始沒多久的研究生生活就要到此為止了,家裏的‘慈眉善目’的父親,不說打他,也會被斷絕關係。

“玉璽是禦璽的俗稱,正確、專業的稱謂乃為寶璽。

明代正式寶璽亦為玉製,有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詔曰:先朝甲戌遇災,禦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

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

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相傳,這傳國玉璽從秦始,五代時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製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

秦皇時製之,李斯在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刻在其上。

經過數次朝代更替,這傳國玉璽據傳落入了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中,在洛陽被攻陷時,與後妃焚於宮中時消失。

沒有真正傳國玉璽的皇帝,也被譏稱為‘白版皇帝’。到現在傳國玉璽也沒被找到。”

宋立書聽著內容,心中想到“那倒是,要不有網友說‘要是你能找到《永樂大典》、傳國玉璽’你比它們更有研究價值。算了,聽他說著百度百科的話,還不如摸魚。”

如此想著,宋立書便開始發起呆,這人啊,有時候發起呆,一發就是一天,宋立書比之更甚,他還愛想,想的問題還天馬行空。

“這不孕不育的後代會不孕不育嗎?”

“我要是邊喝水邊吃飯,我是把自己噎死還是嗆死呢?

“羽絨服冬天穿,為什麼不叫東絨服呢?”

諸如此類,瞎合計不是病,比瞎合計還瞎合計,那就是病了,這也怪不然,人家是弱智吧的“元老”。

發呆的時間總是很快,快到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下課,這不,已經下課了,宋立書還在那發呆,台上的老師走之前還特地多看幾眼,估計在想這才是真正愛學曆史的人吧!

等宋立書回過神,顧不得仔細收拾,把周圍的東西,囫圇個兒的塞進包裏,抓緊跑去食堂,也沒想為什麼包會比來的時候沉上那麼些,一心隻想著每種固定做的雞排別全讓人拿走了。

可惜,緊趕慢趕還是錯過了,隨意糊弄一口便回了自己的“狗窩”。

過了幾刻鍾,終於是脫離了大城市堵車的魔爪,回到了自己為數不多可以放下身心的‘庇護所’。將包往沙發上一扔,就跑到臥室去開黑。

“快快快,小胡桃給我奶一口!大佛開大啊,我卷起來了!靠,你他喵的,卷兩個你雙抓不到!”

打到淩晨一點,看著電腦屏幕上掉的分,宋立書隻覺得那不是分,是自己的誌氣!去簡單洗了洗,準備把包拿到屋裏的時候,隻覺得往常輕如羽毛的包,今天重於泰山。

“我虛了?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仔細一掂,包裏好像有個石頭疙瘩,一股腦的將東西倒在床上,隻見書本之間,還有一個白玉疙瘩。

“嗯?什麼鬼”宋立書看到這樣情況,就坐下來將那個白玉疙瘩拿在手裏

“???這是啥玩應?”仔細拿出來看看,隻見這枚玉疙瘩做工精細,狀貌甚美。

大抵方圓四寸,可以說是分為兩個部分,上麵為螭虎紐,宋立書家裏也稱得上是書香門第,再加上本身學的就是曆史專業,對其也是比較了解,當他看到螭虎鈕的時候,就覺得不太對勁,再看下麵四方的那部分,翻過來一看有八個字,由於印是反字,宋立書趕緊找來家裏的印泥和一方宣紙,印好泥往紙上那麼一扣、一揭,定睛一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我靠!這是真的還是誰的惡作劇啊?”宋立書托著石頭研究了半天,也沒研究出真假“看樣子,明天得回家找一趟老頭子了”想到這兒,宋立書覺得不如好好睡一覺,天塌了還有高個兒頂著。

這一夜,宋立書夢見了一座高高的城牆,身後有數以萬計身著黑色重甲的士兵,自己貌似在攻城。

又夢見自己最後站在城牆上,眺望著遠方江山。

次日,宋立書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接通電話就聽見對麵說道“老宋,咋還沒起來,今天不是約好跟崔班花出去?”

“靠,六子,我今天有事啊,得回家一趟,跟她約的幾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