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節後沈智敏同誌來到我家,談了當前重慶飲食界江湖菜呈現淡出的局麵,老食客們思念傳統川菜,期望回憶中的味道回歸,希望我把大部分傳統川菜和我的一些創新菜寫成《跟大師學做經典川菜》一書,目的是向後輩們傳授正宗川味,使之世代延續,發揚光大。
我把得意門徒夏開玉找來,加上沈智敏同誌,我們三人共同研究了兩次怎麼寫,最後確定,除一般的要求外,增加“烹製秘訣”、“成菜味型”、“風味特點”、“食療功效”等項內容,並盡量查找菜的有關曆史來源和時間,使之充實、完善,並將此書作為重慶中華食文化研究會的叢書之一。
我認真地回憶、思考,去掉行業技術保守的舊觀念,將老師傳授我怎樣發海參的土方法以及其他秘訣都公開出來;也把我對創新菜細小的改進都寫出來。如聞名世界的“麻婆豆腐”,我作了六點改進。我對調料作過細心的探究,如醋,保寧醋做涼拌菜較為適宜,但過夜則有餿味,下鍋後酸味揮發較大;鎮江醋和山西醋入鍋酸味較少散失。紅豆瓣較好,既增加顏色,也不過分添辣,我比較喜歡用。因為掌握了這些,才能使川菜味道更正宗。我曾對熊四智教授說過:“廚房的事,我這人就是愛看、愛想、愛摸,找點原因,不斷地改進。”
有些人對川菜的認識存在偏見,一些媒體宣傳欄目稱之為“麻辣燙”,好像川菜就是麻,就是辣,就是燙,造成本來懼怕辣味的外地人、外國人產生錯覺。其實,川菜能漂洋過海,為廣大外地人、外國人所接受,是因為它“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不是一概以麻辣燙而論之。就以部分麻辣品種而言,它也是微辣、微麻。如“宮保雞丁”,烹製中隻用了幹辣椒節8克、花椒1克;如“魚香肉絲”,才用泡紅辣椒末20克,魚香味為不食辣的江浙人所酷愛;又如麻辣味較重的“水煮牛肉”,兩次用辣,才用郫縣豆瓣30克、幹辣椒節15克、花椒麵2克,
也是怕辣者能承受的。川菜到外地傳播,要摸索當地人對麻辣的接受程度,要通過川味盡量讓他們熱愛川菜,所以我奉勸真正的川菜廚師,不應隨意增加麻、辣用量,內行說你是外行,因為你不知道應該用多少量,你隨意增加就不算正宗。顧客的口味是飲食業廚師培養的,不要讓他們的胃口受到傷害,感到不適。
感謝重慶市人民賓館給予的協助以及夏開玉、沈智敏、方久紅等同誌的幫助。本書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李躍華
2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