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蘭西工團革命的消息傳遍了大英帝國,許多英國人開始對自己的社會製度產生質疑。他們深受一戰帶來的創傷,感到對於現有的統治階級失望,而看到鄰國法國的變革,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一種期望。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威爾士的煤礦發生爆炸事件。煤礦內的煤塵和甲烷積聚,最終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爆炸。當地媒體報道說,數十名礦工在地下被困,而更多的人在地麵上受傷。但很快,英國政府下令封鎖了這一消息,試圖避免更大規模的恐慌和動蕩。
當政府官員下令驅逐與爆炸事件有關的工人家屬時,這無疑是火上澆油。這被視為對工人的絕對不尊重和壓迫。情況迅速升級,當地的居民與政府安全部隊產生了激烈衝突。
這種動蕩很快蔓延到整個英國。從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到英格蘭的利物浦和倫敦,再到愛爾蘭的都柏林,街頭都充滿了憤怒的民眾。他們手持旗幟,高唱抗議歌曲,要求政府為其行為負責。
在這波抗議浪潮中,參加過世界大戰的老兵也站了出來。他們曾為大英帝國流血,但回到家鄉後,發現自己被遺棄、被忽視,他們的犧牲似乎一文不值。此外,工團主義者、社會主義分子和不滿於大英帝國殖民主義政策的民族主義者,也加入了這場運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反政府聯盟。
政府的反應是迅速而堅決的。他們調動了駐紮在各地的軍隊,試圖鎮壓這場起義。但是,由於叛亂的規模過於龐大,英軍在多個地方都遭到了抵抗。
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成為了抗議的中心。廣場上,雕像的腳下堆滿了花圈,以紀念那些在暴動中犧牲的人。一名年輕的工團主義者在人群中高聲呼喊:“這是我們的時代,我們要為未來而戰!”而人群則回應他,高聲合唱著一首又一首的自由歌曲。
隨著倫敦市區的衝突不斷升級,眾多國家都在密切關注著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在泰晤士河上,英國皇家海軍的部分艦隊居然公開叛變,巨大的戰艦上升起了紅色的旗幟,上麵鮮明地繡著“工團主義革命萬歲!”的標語。河岸上的民眾看到這一幕,有的歡呼、有的震驚,而更多的人則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倫敦的白金漢宮附近,不少陸軍士兵也放下了自己的武器,選擇與工團主義分子聯手。他們占據了議會廣場、倫敦塔和其他多個重要地標。倫敦市區迅速被他們控製,其中的一支隊伍更是直搗白金漢宮,嚐試推翻帝國的統治。
與此同時,泰晤士河上的對峙仍在繼續。英國紅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忠誠分子開始猛烈交火,巨大的炮彈在河麵上形成了一片片的水柱,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響徹整個倫敦。
這場突如其來的革命給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西班牙軍隊迅速調動,不到兩天便重新奪取了直布羅陀。隨著西班牙軍旗在直布羅陀矗立,300年的英國統治宣告結束。此外,阿根廷在國內的民族主義浪潮推動下,宣布占領與英國長期存在爭端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愛爾蘭也沒放過這個機會,愛爾蘭共和軍迅速動員,宣布收回北愛爾蘭,實現了愛爾蘭統一的夢想。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各種反抗行動也在此時爆發。從印度到非洲,從加勒比到太平洋,不同地區的人民都開始起義,要求獨立和自由。大英帝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崩潰。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康拉德,熱切希望能夠對法英內亂進行幹預。他認為,這是奧匈帝國在歐洲大陸上再度確立其領導地位的絕佳機會。在他的辦公室中,壁掛著一張大大的歐洲地圖,他常常對著地圖發呆,夢想著重新繪製的歐洲版圖。但是,卡爾,堅決反對這個提議。他認為,此時的幹預很可能會引發新的全球大戰。
當法蘭西公社與大不列顛工團成功奪取政權後,它們立即公布了不再承認戰爭債務的政策,這直接觸碰了美國的利益。華爾街本已對歐洲的情況感到不安,這一政策的出台如同雪上加霜。隨之,股票市場出現大幅震蕩,許多銀行和企業開始出現資金鏈斷裂,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
與此同時,柏林的經濟開始逐漸複蘇。德國在東亞的勝利使其獲得了豐富的戰爭賠償和大量的資源。而又由於法英的內亂,德國在歐洲的貿易地位迅速上升。數家德國大銀行開始對外擴張,成為歐洲的經濟領頭羊。此外,眾多的知識分子、藝術家和工程師也紛紛湧入柏林,使其成為了世界的文化和科技中心。
貝當在撤離法國後,選擇了北非作為臨時政府的所在地。他和他的團隊在那裏籌劃著反攻法國的計劃,同時與北非的土著領袖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希望獲得他們的支持。
英國皇室在得知倫敦失守後,迅速乘坐特別列車前往利物浦,然後乘船逃往加拿大。他們選擇了溫哥華作為臨時的居住地,溫哥華的英國移民社區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庇護所。但是,遠離家鄉的他們,每天都期盼著能夠重新回到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