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陶希聖眼中的胡適(1)(1 / 1)

陶希聖眼中的胡適

1920年,當陶希聖還是北大法科(後改稱法學院)法律門(後改稱法律係)二年級學生時,胡適先生已出版《嚐試集》,旋即又有《胡適文存》第一集出版。陶希聖讀的是法科,因此沒有上過胡適先生的課,但一直尊他為師。即使後來兩人在北大共事,陶給胡適寫信時一直稱"適之師",但胡適本人並不認為陶希聖就是自己的學生。隻有一次不確定的"例外",那是在胡適去世的前兩年,國民黨當局在台灣鼓噪修憲或修改憲法臨時條款,其目的是為了爭取蔣介石的第二次連任。針對這件事,胡適與雷震等人堅決反對。其中有一則報道披露,說在陳誠官邸的一次宴會上,胡適提出了三點質詢,其中第二點即:"我有一個-荒謬絕倫-的學生陶希聖,他說修改臨時條款不是修憲……"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加以辯解,說:"你的學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在場的王世傑也附和:"不修憲,連任的問題也可以談談……"1這些在胡適日記中確實可以讀到,胡適稱"這一則報道,大致不錯。不知是怎麼傳出來的"。但這畢竟是剪報上的說法,胡適在日記中並沒有加以說明。以胡適的為人及性格而論,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合,盡管可能會提及陶希聖關於修改臨時條款不是修憲這一說法,但絕不會說"我有一個-荒謬絕倫-的學生陶希聖"這樣的話。陶希聖知道後,曾對報端表示:"我們應當維護北大這位大師的尊嚴,不使其玷汙於謠言製造者之手,現在關於胡先生的謠言是太多了,我們對於謠言的辦法,就是不理。"2胡適先生去世後,台灣《傳記文學》舉辦過一次座談會,陶希聖舊事重提,在會上說:"這不是胡先生的話,因為胡先生從來不說我是他的學生。"3

不過,陶希聖與胡適之間的交往一直非同尋常。當年陶希聖不幸卷入"日汪密約"中進退失據、焦慮不安時,唯一想到可以寫信表達內心痛楚的人就是胡適。而當年蔣介石有心敦請胡適出任行政院院長一職時,派的就是陶希聖秘密赴北平向胡適說項。這一曆史細節大概鮮為人知,人們更多的隻是知道在這之前,同樣是胡適的朋友王世傑曾經為邀胡適出任政務委員一事而費盡了口舌。

1931年上半年,年僅三十三歲的陶希聖在南京中央大學法學院任教。這時,突然接到北平師範大學史學係學生會的一封電報,邀其擔任該校的教授。陶不勝詫異,為何聘請一個教授要由學生會來出麵?未出三天,北平複馳來一電,這是母校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周炳琳給他發來的一份電報,亦邀請他擔任北大的教授。這對於陶希聖來說,似無以推脫,他當即給中大校長朱家驊先生寫了一封信,說明"北京大學是我的母校,母校的聘約不可推辭",同時又給北平師範大學史學係學生會作複,表示已接受母校北大的聘書,預備到了北平之後,"願意兼任師大史學係講師"。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的朱家驊用人心切,一天冒雨來到陶希聖的宿舍,再三表示挽留之意,他認為一個大學的風氣,以中國文學及史學兩係為樞紐。他的計劃是一步一步對中央大學的文史兩係充實力量,並稱已邀請顧頡剛也來中大史學係,由此勸說陶希聖不要走。陶希聖對朱家驊一再解釋,說無力抵抗母校的聘約,而且自己"學問還差得很遠,願意回到母校,力求上進"。朱家驊無奈,在大雨中告辭,陶希聖後來也形容自己是"在大雨中告別了中央大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