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你不叫我活(1)(1 / 2)

在一般人眼裏,提起東北,就是大風大雪,老北風在雪殼裏打旋,江河冰凍,野雞一片片凍死,頭紮在雪殼子裏,屁股露在外頭,村屯人凍得噝噝哈哈的,一大早出去撿。可是如果說熱,東北這地方熱起來也叫人夠受……

這不,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仲夏,春頭子一收尾,大夥兒還沒感到北方的春意和夏涼,熱辣辣的日頭就照開了。春起在化雪的荒地上種上種子,小苗剛長起半尺多高,老天就開晴了。這是一種幹熱悶煩的日子。每天焰騰騰一輪白日,曬得地皮起卷兒。關東驛道上的浮土像熱鍋裏剛剛炒出的麵,一腳踩上去直燙腳麵子,這種旱天熱土最難受的就是種地的。

這日一早,在關東腹地,在伊禿(契丹語,洶湧的河水)河北岸一個叫烏卡拉浩特(蒙語,即寬城子)的地方,從屯子裏走出一老一少。這老的年歲約在五十左右,一根長辮纏繞在脖子上,光著膀子;少的約在二十左右,也是一根長辮子纏繞在脖子上,光著膀子,手裏牽著驢的韁繩。他們動作長相一模一樣,儼然一對父子。真是一對父子。這老的叫齊雨亭,兒子叫齊子升,他們是這窩棚屯的地戶。

爹送子出了屯口來在土道旁,他打個遮陽抬頭看了看天上毒毒的日頭,對兒子交代說:“你快去快回。大夥兒等著寫裱呢。”

兒子答應一聲,騎上驢就上路了。

老爹望著驢兒揚起的塵土消失在遠方,打了個唉聲,這才轉身進了屯。

原來,自從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滅明起,清王朝便推行了封禁政策,把東北和長白山的大片土地和山林劃為“龍興之地”,不許人采伐和開墾,又因蒙古族參加清王朝的反明戰爭有功,便把伊通河西北的大片土地封給了蒙古哲裏木盟郭爾羅斯前旗輔國公作為領地,並修了一條柳條邊,“邊外”定為蒙公的遊牧地,不準開墾,後來又修了一條“新邊”,把其中的一部分劃為清王朝的官地,定為朝廷的圍場,而烏卡拉浩特一帶就成了朝廷和蒙王公都可管可不管的地方。但是,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嚴重地阻礙了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蒙古王公的抵製,於是早在幾十年前,柳條邊以西郭爾羅斯前旗恭格喇布坦王爺違背清政府的禁令,私下招募大批來自山東、直隸的流民前來墾荒,使得烏卡拉浩特一帶的農墾麵積不斷擴大,後來竟然擴展到蒙公遊牧地和朝廷圍場的中間俗稱“夾荒”地帶,這就是今天的“窩棚屯”一帶。

由於一片一片的窩棚就像雨後地麵冒出的蘑菇不斷地在北方的荒原上漫延,蒙公恭格喇布坦王爺覺得有利可圖,便派出負責管地租的“租子櫃”王爺按“窩棚”納稅,隻要有一夥或一戶闖關東來的流民在這兒搭起窩棚安下家,煙囪一冒煙兒,他便領著兵丁來給你造冊丈地,收租納稅。可是由於流民和地戶也搞不清哪片是蒙公的哪片是朝廷的,因此經常發生墾荒地戶剛剛把租子交給蒙公的租子櫃王爺,可這邊朝廷的稅官又來收地稅之事。農戶真是叫苦連天。所以有如齊雨亭一家,在此搭了些個臨時的或較長期的窩棚,手裏掐著蒙王公給開的“開墾令”,等著朝廷稅官來驗收撥地耕種。

窩棚是東北民間特有的一種房子,往往是四根棍子搭成“人”字形架,上麵用青草一披,抹上泥皮,靠一側留門,一側挖窗,裏麵砌上臥入地下半尺深的火炕,人們往裏一住,也照樣生兒育女。但在這種地方生活,冬冷夏熱,潮濕難耐。可如今,更難的是老天大旱。這不,一大早,齊雨亭就按照屯大爺徐老三的旨意,派兒子去河東的張家紙坊取黃裱紙,回來好疊裱、寫裱、燒裱,以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