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上午,讀賣新聞頭版發布了一篇風間飛鳥的采訪。
“風間選手稱自己目前的狀態很好,對接下來的比賽很有信心……”
“由於眾所眾知的原因,他沒有住在奧運村,而是在比賽場館附近的酒店居住……”
“目前唯一困擾風間選手的事情是興奮劑檢查。風間選手願意接受檢查,也從未有過抗檢的行為或想法,但是他目前每天都要接受尿檢,昨天更是接受了三次檢查,早上9:00、中午12:00、晚上19:00,這嚴重影響了他的訓練和休息。”
“據了解,興奮劑檢測結果最快也要第二天,一天之內多次檢測的意義在哪裏?”
“本報記者也采訪了其他遊泳運動員,大部分選手在最近三天隻接受過一次藥檢……”
對霓虹推特來說,“風間飛鳥”這個名字已經成了流量密碼,這篇報道很快在網絡上引起大量討論。
——一天三次!?這是認真的嗎?@WADA(世界反興奮劑機構)@CAS(國際體育總裁法庭)@IOC(國際奧委會)@JOC(霓虹奧委會)
——考慮到風間選手的實力,對他多檢查幾次沒問題,但一天檢查那麼多次也太離譜了吧?
——這種情況實在太容易讓人朝陰謀論的方向想象……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覺得這種檢查挺有必要的,他這年紀取得這個成績確實有些不太合理……
——有些人在胡說什麼,風間選手之前的比賽也有做興奮劑檢查的好不好!
……
讀賣新聞的這篇報道被各國媒體引用傳到世界各地。大部分媒體在轉載的時候會加上風間飛鳥的個人介紹以及他創造的成績。
沒人會質疑檢測的必要性。博爾特、菲爾普斯、劉翔……這些打破常理的個體受到關注是正常的。
但風間飛鳥接受檢測的頻率實在太高了,別說一天三次,一天一次都有些過分。
隨著新聞不斷發酵,媒體們開始討論WADA是否存在權利濫用的問題。
尤其是該機構的“日程表計劃”。運動員需要24小時更新行程,去了哪裏、待了多久、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這些信息檢測員都知道。
運動員拒絕披露這些隱私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退賽。
主流輿論認為風間飛鳥受到了來自WADA的不公待遇,但也有部分非主流的聲音覺得WADA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其中,一篇由BBC(英國廣播公司)體育記者撰寫的文章在推特上流傳很廣,甚至被霓虹本土的新聞媒體轉發引用。
文章標題是《十八歲的怪物》。
這名記者深耕遊泳領域多年,他幾乎采訪過21世紀以來所有的遊泳世界冠軍。他詳細統計了過往的冠軍們在18歲這個年紀取得的成績;他們從開始遊泳到取得成績需要的時間;他們的體型與擅長的泳姿……等等。
在大量數據的參考下,風間飛鳥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怪物”:
17歲零6個月的年齡;一年半不到,確切的說是15個月的遊泳生涯;橫跨50米、100米、200米三個賽程;4個泳姿;8項世界記錄的創造者。
總之,所有的數據放在一起能非常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風間飛鳥的存在不合理。
該記者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幾個大膽的假設。第一種,霓虹泳協包庇了風間飛鳥吃藥的事;第二種,霓虹的生物技術有了重大突破;第三種,風間飛鳥本身是外星人假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