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特龍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占據晚侏羅世陸地生態係統食物鏈的頂端將近數百萬年!
其模式種脆弱異特龍由20世紀偉大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於1877年描述命名。它們也是晚侏羅世發現化石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泛的掠食者。
成年異特龍體長可達9米,有少數個體被認為可以達到11米。雖然不及霸王龍魁梧的體型,但異特龍的身體比例更為勻稱,擁有更發達的前肢,顯得更為矯健。
同時,異特龍的標本數量也要遠多於霸王龍,使得它成為被古生物學家研究的最透徹的恐龍之一。由於發掘出的化石數量極為龐大,異特龍已成為莫裏遜組的標誌性化石物種。
異特龍科的故事從中侏羅世卡洛夫階開始,當時世界的情況大概是什麼樣子呢?
南美洲,巨齒龍超科的皮亞尼茲基龍科割據一方。
非洲,巨齒龍超科巨齒龍科和棘龍科、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割據一方。
歐洲,巨齒龍超科巨齒龍科和異特龍超科中棘龍科割據一方。
亞洲,異特龍超科中棘龍科割據一方。
從中侏羅世卡洛夫階到晚白堊世土倫階,世界的主旋律都是巨齒龍超科和異特龍超科的爭奪、割據!
此時的北美,一片空白,隻有巨齒龍超科和異特龍超科的小型物種登陸。
暴龍超科、傷齒龍科也在這北美大區混的如魚得水。
直到大概155ma(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左右,莫裏遜組出現了異特龍科的蹤跡。詹氏異特龍,這是最早的異特龍科之一。
體長8米,體重2噸左右,當時北美洲最大掠食者寶座非它莫屬!
然而這還是不夠大,在歐洲,巨齒龍超科已經憋出了超級大招,格尼蠻龍,10.5米5噸!這才是當時最大的頂級掠食者!
經過200~400萬年的演化,我們最為熟知的異特龍模式種——脆弱異特龍,出現在了莫裏遜組的“(群魔亂)舞台”上。
脆弱異特龍最大的標本來自猶他州,體長或許可以達到11米,體重5~6噸左右!平均體型差不多是8.5~9米,1.5~2.5噸左右。
在大概150ma左右,歐洲和北美發生大規模物種置換,勞爾哈組和莫裏遜組來了一次大規模融合,最終形成了這一對晚侏羅世的鏡像世界。
格尼蠻龍來到北美,便著手演化成新種譚氏蠻龍,但是這家夥並不比異特龍大。它隻占莫裏遜組食肉動物的13%,而異特龍占70%!
正所謂“他過江我也過江”,異特龍部分種群遷移到勞爾哈組,來了一次換家戰術。演化出了歐洲異特龍!它更小一些,8米左右。
如同蠻龍在北美一樣,異特龍在歐洲也不怎麼走運,甚至運氣更差,它們的數量隻有當地格尼蠻龍的七分之一左右……
歐洲異特龍具有以下獨特的特征:方骨參與了眶前窗邊緣的構成、上頜骨的後腹側突較短、鼻骨的外側麵可以看到兩個大的氣孔與內部的氣腔化構造相通。
歐洲異特龍眶後骨的腹側突很大,且腹側突的末端達到了眼眶的腹緣。淚骨的骨質隆起較另外兩種異特龍更小。方顴骨的前緣略微超過下顳孔前緣。
就這樣,異特龍在歐洲、美洲同時打造了一批基本盤,卻沒想到天譴來了神也沒定住……
提通階滅絕事件的爆發,讓異特龍科和冤家巨齒龍科直接全體團滅!
它們爭了五百萬年,卻落得了個全體覆滅的下場……它們的爭鬥並沒有結束,巨齒龍超科的皮亞尼茲基龍科也滅絕了,但是棘龍科沒有!
異特龍超科下,中棘龍科在南亞苟延殘喘,但是朝氣蓬勃的鯊齒龍科卻鬥誌昂揚,它和棘龍科會再爭上六百萬年,並最終還是一起走向覆滅……
無論如何,異特龍科看不到巨齒龍超科全體滅絕的那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