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30年,地球不再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當暴雨連綿,潮漲不落,海平麵飛速上漲,海洋吞噬陸地。
有人葬身大海,有人永失家園,當自然災害終於以全球為範圍肆虐,那就是人間最大的苦難。
而人類不會就此屈服,他們進化至今,自帶抵抗一切戰勝一切的基因。
他們團結在一起,構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他們組成前所未有的聯盟,不再有國度地域以及人種之分,統一稱自己為“重建者”。
他們在海邊築起高牆,在陸地建起高塔;他們救起失落的同胞,擊碎沉重的黑雲;他們流離失所,他們重建家園。
當一切終於短暫結束,人類得以喘息重整。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核汙水被肆意的排進大海那一刻起,有些事情就注定要發生,這千百年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自基因深處發生著異變。
這些異變有好有壞,而人類,他們憑借愈發發達的科技水平,瘋狂的研究著他們能接觸到的一切。
終於,他們研究出適合自己食用的食物,研究出藥劑延長自己的壽命,甚至研究出更適應現在這種異變環境的“新人類”。
這次災難過後,有關“地球是否還適合人類繼續生存”的問題被再次提起,在最新一次投票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讚成了“遠航計劃”——去探尋宇宙的更深處,去尋找新的家園。
精挑細選出來的遠航者們離開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奔赴未知的宇宙,他們滿懷不舍,他們心懷希望。
當然了,這隻是宣傳片中的說法。
實際情況則要更為複雜一些。
“地球才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要做的是修複是挽回,而不是逃避放棄!”
“我們的基因已經跟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異變,我們很快就會重新適應地球。”
“現在的地球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生存了,我們會找到第二個家園!”
……
不同的聲音雜糅在一起,人們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努力著。
而新人類計劃和遠航計劃,就是這些觀點碰撞後的結果,不過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進行的三次遠航計劃均以失敗告終。
新人類計劃則要成功的多,自從林教授研製出第一個新人類彌爾之後,大量新人類被陸續的研製了出來。
他們的基因不斷完善,體能不斷優化,人類對他們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新人類,就像是兩千多年的人工智能一樣,被普及了。
但有利則必有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信任他們,要知道人工智能尚且遭到質疑,更何況是有自己思維的新人類呢?
於是有一部分人想,比起創造出一個新的物種,或許直接在人類身上進行基因突變影響會更好一些?
他們開始把日趨成熟的基因技術應用在自己身上,結果雖然不至死,但也沒有成功,至少記錄在冊的那些都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