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這句話洗腦——“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其實,人到中年,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後才發現,事實正好與之相反:
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晚熟!
這是一條紮心的人性真相,讓我們不得不接受,為什麼?
因為越是窮人家的孩子,對社會的認知越晚,他們對於社會生存法則、人性的理解,以及情商、財商等方麵都是開竅比較晚的。
就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所說: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卻成了最孤獨的一個。
窮人家的孩子因為自身的局限性,大都不是主動成熟的,而是在吃一塹長一智後慢慢被動成熟的。
他們往往從小就被父母灌輸了許多弱勢文化的思想,因此他們對於社會、人性、人心,甚至是對於人生的認知都出現了很明顯的偏差。
最後,吃虧上當的都是這群老實、善良的窮苦人家的孩子。
下麵我從幾個方麵來分析為什麼“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是晚熟”!
第一:窮人家孩子更加自卑
人人都會有自卑情節,而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這種自卑感很不利於他們的心智發展,甚至還會讓人抓不住許多機會,繼而錯過成長與進步的大好時機。
就如俞敏洪在演講中所說:
“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比一個狂妄的人還要更加糟糕。一個狂妄的人,也許還能抓到他生活中本來不是他的機會。但是自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因為自卑,所以你就會害怕,你害怕失敗,你害怕別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著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
其次,自卑的人情商更低,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差。這也是窮人家孩子晚熟的重要原因!
恩格斯曾說:“人的性格就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
窮人家的孩子因為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差,他們少了磨練心智和鍛煉情商的大好機會,所以他們的性格和心智成熟較晚。甚至,我們會看見一些人直到晚年了依舊心智極其不成熟,性格敏感而自卑。
不得不說,因為恐懼和焦慮而產生的自卑感會讓人喪失許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所以,我們大膽一點,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找到自身價值,然後積極超越自卑,活出真我。
就如電影台詞中所寫:
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第二:窮人家孩子更加“短視”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向世人揭示了窮人之所以窮的本質原因——他們將一輩子的時間與精力耗在低價值的事與人身上。
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