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起,去挑戰、突破你自己吧(1 / 1)

從現在起,去挑戰、突破你自己吧

成功與失敗皆取決於思想的力量。掌控你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把握成功。

成功隻屬於有追求、敢拚搏的勇士,對於容易被人生中種種困難所恐嚇和束縛的人來說,成功永遠是一個美麗的、遙不可及的夢,隻能存在於“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的想象之中。

不敢向高難度挑戰,是對自身潛能的束縛,隻能使自己的無限潛能浪費在無謂的瑣事中,與此同時,無知的認識還會使人的天賦減弱。這就是在作繭自縛,是你消極的思想將自己固定在了一個界限之中,但事實上,這個界限並非不可突破。

想要突破界限,化繭成蝶,首先就要從心做起。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的寬度,就是你世界的寬度。它可以幫助你超越困難、突破阻撓,最終達到你的期望。

其實,任何障礙都不是失敗的理由,那些倒在困難麵前的人,隻是在心裏將困難放大了無數倍。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自我設限”,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它使我們在遠未盡力之前就說服自己“這不可能……”,於是我們的心會首先投降——“我不會。我完成不了……”放縱自己這樣想的人很難成功,因為他已經在潛意識中停止了對成功的嚐試。而事實上,這世上沒有那麼多不可能。

1英裏賽跑,當第一個職業運動員跑過4分鍾後,全世界

所有運動專家、生理學家都斷言:4分鍾跑1英裏是人類的極限,不可能有人突破。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教練,用並不複雜的方法,最先幫助一位業餘運動員突破了這個限製。他把1英裏分成8等份,根據選手體能,計算出通過每等份應該用的時間。然後在每個等份處都有一個小教練掐秒,報告給運動員:“太快了,悠著點兒!”“慢了,該加油衝了!”有意思的是,這個最早突破“極限”的人竟然是個醫學院學生!此後,所有職業運動員都能突破這個所謂“生理極限”。

還有這樣一件事。有個中學生,在一次數學課上打瞌睡,下課鈴聲把他驚醒,他抬頭看見黑板上留著兩道題,就以為是當天的作業。回家以後,他花了整夜時間去演算,可是沒結果,但他鍥而不舍,終於算出一題。那天,他把答案帶到課堂上,連老師都驚呆了,因為那題本來已被公認無解。假如這個學生知道的話,恐怕他也不會去演算了,不過正因為他不知道此題無解,反而創造出了“奇跡”。

這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可以看出,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能夠決定人的一生,而是看人的心處於何種狀態,這就決定著一個人的現在也決定著他的未來。

審視曾經的失敗你會發現:原來在還沒有揚帆起航之前,許多的“不可能”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假想之

中。現在你明白了,很多失敗不是因為“不能”,而是源於“不敢”。不敢,就會帶來想象中的障礙。

所以我們必須告訴自己的心:沒有絕對的不可能,隻有自我的不認同——不認同勇氣,不認同堅持,不認同自身的潛能,所以才逃避,自然也就難與成功握手!

接下來,你必須向極限發出挑戰,這是獲得高標生存的基礎。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如果你一直保守的讓自己處於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狀態中,不敢向自己的極限挑戰,那麼在競爭的對抗中,就隻能永遠處於劣勢。當你羨慕、甚至是嫉妒別人的成功時,你要明白,他們的成功絕不是幸運,亦不是偶然。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敢向高難度發出挑戰。在紛擾複雜的社會上,若能秉持這一原則,不斷磨礪自己的生存利器,不斷尋求突破,就能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