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和醫療資源消減成影響農民城鎮化意願重要因素——周長友(1 / 2)

農村教育和醫療資源消減成影響農民城鎮化意願重要因素——周長友

當前正在經曆的城鎮化過程使以往農民享有的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機製受到衝擊,新的權利保障機製卻未能有效建立起來,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發展困境。在這一困境中,尤以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消減所產生的負麵影響最為深遠,甚至演變成推動農民城鎮化的主要壓力。在調研過程中,許多農民指出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這“新三座大山”是他們麵臨的主要生活壓力。“房子問題倒是可以緩一緩,好歹有個地方先住著,娃兒上學和看病是等不起的”,農民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新三座大山”在他們生活中的先後順序。在此背景下,農村教育和醫療資源的消減對農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不僅成為製約農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和醫療權利的障礙,更成為影響其城鎮化意願的重要因素。

一、農村教育資源消減増加農民負擔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許多外出務工後深感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的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分外看重。他們願意為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甚至為了子女能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而進行全家總動員,但當前許多農村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使這一願望的實現麵臨著障礙。筆者調研過程中,許多受訪

的農民工談到,自己全家必須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子女接受教育的需要,甚至“舉家陪讀”的情況也不少見。

教育資源分布的城鄉差距成了農民家庭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絆腳石,城鎮化成了農民家庭迫不得已的理性選擇。為了集中農村教育資源並提升教育質量而推行的農村“撤點並校”政策,則使原本存在的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國農村小學學校和教育點數由2005年的409685個減少到2015年的200199個,教學班級數由2226267個減少到1069136個,平均每年撤並小學和教育點數20949個,減少班級數115713個。農村初中學校數由2005年的36405個減少到2015年的16991個,班級數由494925個減少到157334個,平均每年撤並學校數1941個,減少班級數33759個。農村教育資源的消減無法滿足農民子女對教育的需求,尤其是部分農民期望子女能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要。這給大量期望通過重視子女教育以改變未來子女命運的家庭帶來更大的壓力。為了彌合兩者之間的緊張,更為了子女能接受到良好教育,農民家庭不得不承認城鎮化是他們迫不得已的最佳選擇。

二、農村醫療資源需求矛盾加大農民經濟壓力

隨著現代科學

技術的進步和疾病治療手段的不斷更新,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增長到2016年的76.5歲,因此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在城鎮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2016年我國農村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為12.03%,明顯高於城鎮的9.35%和城市的9.16%0農村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程度的加速到來均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農村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民對於“看病難、看病貴”有著深刻體會,“有什麼,千萬別有病”“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等順口溜深刻折射出人們對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焦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開展雖然部分減輕了農民就診就醫的經濟負擔,但醫療資源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分布的不平衡卻成為製約農民獲取醫療衛生服務的新障礙。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主要依靠本地集體經濟組織籌集運行。村衛生室依靠村集體經濟組織籌資,鄉級衛生院則依靠鄉鎮人民公社進行籌資。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許多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衰落,村衛生室大多名存實亡,鄉鎮衛生院也大多陷入經營和發展困境。2015年我國農村現存衛生室數640536個,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