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海內經#pageNote#0#pageNote#1
在東海之內,北海的一個角落,有個國家名叫朝鮮。
朝鮮,郭璞注解說:“今樂浪郡也。”樂浪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前一〇八年)置,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市南)。朝鮮的方位,已見前文的《海內北經》。
還有一個國家叫天毒。
天毒,我們來看一下郭璞的注解,了解一下那個時代對這個“異域”國家的認識:
天毒即天竺國,貴道德,有文書、金銀、錢貨,浮屠出此國中也。晉大興四年,天竺胡王獻珍寶。
我們的先賢在打量異國異域時,看重的是什麼,珍視的是什麼?要回答好這一問題,無妨從細讀文本入手。從以道德為中心的政教倫理-精神文化生活到文字、文書、文獻,再到貴重金屬的礦產礦物,再到貨幣物品商業活動的開展以及佛教的發源,等等,這樣的排序在簡練的行文中,在字裏行間透露出那個時代的“我們”的價值體係。“道德”排在第一位,這符合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品格和調性。
可根據《史記·大宛列傳》中的“身毒國”和《後漢書·西域傳》中的“天竺國”的記述,以及其他典籍中的零星記載,與之相參。
以今天的地理常識看,印度在西在南,朝鮮在東在北,相距甚遠,這裏記在一處,不合情理,文字上似有訛誤或脫漏。
天毒國的人傍水而居,憐愛人,愛護人。
偎,本義為緊貼,挨著;
按郭璞注解,偎,亦是愛。天毒國的人之所以愛意滿滿,古人的理解是這個國度有“浮屠”。東晉時期的袁宏在《後漢紀》中認為天竺國崇尚佛道,“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依偎人,即意味著心與心靠近,知冷知熱。
在西海之內,流沙的中央,有個國家名叫壑市國。
這個國家亦出現在《水經注》卷四十《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的記載中:“流沙又逕浮渚,曆壑市之國。”
在西海之內,流沙的西麵,有個國家名叫氾葉國。#pageNote#2#pageNote#3
在流沙的西麵,有座山名叫鳥山,有三條河流共同發源於此。
黃金、璿瑰、丹砂、銀、鐵等都聚集於此。
璿,同“璿”,美玉;瑰,以美石製成的珠子。璿瑰,即璿珠。《穆天子傳》記載的天子之寶中,即有“璿珠”,謂以美玉美石磨製成的寶珠。
又有一座大山,名叫淮山,好水從這裏發源。#pageNote#4#pageNote#5#pageNote#6#pageNote#7
在流沙的東麵,黑水的西岸,有朝雲國和司彘國。
黃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
雷祖,又作“嫘祖”或“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黃帝正妃,傳說是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教民養蠶。後世祀嫘祖為先蠶(蠶神)。
昌意降臨至若水居住,生下韓流。
這裏以韓流為昌意之子,顓頊之父。《大戴禮記·帝係》以及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皆以昌意為顓頊之父,與這段文字的敘述有所不同。
黃帝之子昌意既為
諸侯,於是乎須待在自己的封國之內。
韓流有一個特征:“擢首”。
擢,從手,翟聲,有引拔、聳起之意。《說文》:“擢,引也。”《方言》:“擢,拔也。自關#pageNote#8而西,或曰拔,或曰擢。”一個物體因牽引和拔拽,往往會變得細長。由此來看,擢首,意謂腦袋細長。
韓流還長著小小的耳朵,有著人的麵孔、豬的長嘴、麒麟的身子,“渠股”。
渠股,即跰(pián)腳,即今天常言的羅圈腿。按郭璞注解:“渠,車輞#pageNote#9,言跰腳也。”跰,當作“骿”,本義為肋骨連成一片,這裏指連在一起。
韓流的腳和豬蹄子一樣。
他娶了淖子族中一個叫阿女的為妻,生子顓頊帝。
在流沙的東麵,黑水流經的地方,有座山名叫不死山。
這裏的不死山,即前文《海外南經》“不死民”郭璞注中提到的“員丘”,其上有不死樹。#pageNote#10
在華山青水的東麵,有座山名叫肇山。
有個仙人名叫柏子高,柏子高在這裏上上下下,直至到達天上。
郭璞注雲:“柏子高,仙者也。”簡單查閱一下相關的文字記載,這個仙人有一大特點:名字多。據說,此仙人姓征,名僑,又稱作伯僑、伯高、北僑、正伯喬、王僑等。有記載說,黃帝曾向伯高(柏子高)請教,伯高大概為黃帝時的臣子。《莊子·天地》篇則記載說: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
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這位伯成子高先生在堯治理天下之時,即已立為諸侯,但到了禹時卻辭掉諸侯之位,親自下到田地中去耕種了。因為這位得道的高人早預判出從禹的德衰刑立開始,亂世即將到來。
仙者,飄飄然,大概是自由的,特立獨行的;如果還是著名的,自然會被各家請來拿來——到處“串場”。#pageNote#11
在西南方黑水流經的地方,有名為都廣野之地,後稷就埋葬在這裏。
此處郭璞有注:“其城方三百裏,蓋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按清代學者郝懿行之見,注文似當為古本經文。
這裏出產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種穀物自然成長,冬天夏天都可耕作播種。
膏,本義為動物的油脂,引申為物的精華,作為形容詞用,意思都很美好,比如:司馬遷筆下的關中地區,即為千裏膏壤沃野;滋潤莊稼的及時雨,則稱之為膏雨;甘洌甜美的泉水,美其名曰膏泉;恩惠恩澤,則可稱之為膏澤。
膏,在本書前文中已出現多次,《西山經》中有“玉膏”,《中山經》中有獸名曰“山膏”。這裏用來形容農作物的“膏”,按郭璞注解,謂味道美好而光滑如膏。煮過飯、熬過粥的都有經驗,但凡烹煮上好的穀米,火候到了,不但散溢出飯香,還會有一層薄薄的米油浮在上麵。
鸞鳥在自由自在地歌唱,鳳鳥在自由自在地舞蹈,靈壽樹
開了花,叢草樹木生長茂盛。
靈壽樹是什麼樹?
按郭璞注解,此木似竹子,有枝節。《北山經》的虢山,《中山經》的虎尾山、楮山、虎首山、醜陽山以及龜山等,都提到過它,即椐樹。這種樹木最大的特點是有腫節,節中腫,似扶老。
據《漢書》記載,孔光曾受賜靈壽杖,這被看作朝廷“尊師而重傅”的一種體現。唐代的顏師古注解道:“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製,不須削治也。”樹木,自然而然地長成了手杖,稱之為靈壽,亦算貼切。但如此解釋,總感覺沒有那麼“靈”,神明靈驗之靈;沒有那麼“壽”,長命百歲甚至成仙得道之壽。這個疑慮,其實學人們早有關切,例如清代學者吳承誌認為:
《呂氏春秋·本味》篇:“菜之美者……壽木之華。”高誘注:“壽木,昆侖山木也;華,實也,食其實者不死,故曰壽木。”壽木蓋即靈壽,都廣之野在黑水間,於昆侖山相近也。
其實,即便在地理空間上約略相近,也不能板上釘釘——壽木即靈壽之木,但起碼這種說法讓我們體會到《山海經》這部書應該有的那個格調:樹木的花,吃了,即可長生不死,以之為靈壽之木,不更神嘛!
這裏還有各種各樣的禽鳥野獸,它們在此群居相處。
這個地方生長的草,無論寒冬炎夏都不會枯死。#pageNote#12
在南海之
內,黑水、青水流經的地方,有一種樹名叫若木。
若木在《大荒北經》中已有敘及,具體特征為:赤樹,青葉,赤華。
這裏有水出若木之下,水領受若木之名,曰若水。
若水就是從若木生長的地方發源的。
有個禺中國。有個列襄國。
有一座靈山,山中有一種紅色的蛇,待在樹上,名叫蝡蛇。它以樹木為食,不吃其他禽獸。
蝡,有軟弱之意在,暗含的意思是:不螫咬人,亦不傷及其他活物。
與蝡蛇相似的是《大荒南經》宋山中的育蛇,隻是這裏的蝡蛇以木為食,很獨特。#pageNote#13
有個鹽長國,這裏的人長著鳥的腦袋,名叫鳥氏。#pageNote#14#pageNote#15
有九座山丘,都被水環繞著,名字分別叫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參衛丘、武夫丘、神民丘。
這九座山丘的名字,個個有來頭。陶唐,是堯帝的號;叔得、孟盈,是人的名號,後者或為天子號;昆吾,出名金,亦為古諸侯之號;黑白、赤望、參衛、武夫,四者都出產美玉美石;神民,言丘上有神人。
眾民百姓,稱之為“丘民”;鄉村鄉邑,則稱之為“丘井”,或“丘落”。有一種說法認為,洪水前後,民眾多居於丘。《尚書·禹貢》篇有“降丘宅土”之說。地高曰丘。大水退去,民眾方得下丘,居於平土之上,開始種桑養蠶。
這裏的山丘,四麵皆為水,必然自成一個個生態王國。
中華古文明或起源自山嶽丘土,而不是通常言說的河流。#pageNote#16#pageNote#17#pageNote#18#pageNote#19
有一種樹木,青色的葉子,紫色的主幹,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名叫建木。
建木,已見於前文的《海內南經》。
它有高達一百仞的樹幹,不生長枝條,而樹頂上有九根蜿蜒曲折的枝丫,樹底下有九條盤旋交錯的樹根。
建木的果實像麻籽,葉子像芒樹的葉子。
麻的莖皮長且堅韌,可供紡織,而麻籽則以細碎著稱。芒,木似棠梨,按前文《中山經》記載,葌山有名為“芒草”的樹木,葉子為赤紅色。
按《帝王世紀》記載,伏羲之母履大人之跡於雷澤,而生伏羲於成紀。
蛇身人首的伏羲離這裏不遠,當經過此木,還有可能憑借它登上了天。黃帝栽培護理了建木。#pageNote#20
有怪獸窫窳,長著龍的腦袋,是要吃人的。
按《海內南經》記載,窫窳居於弱水之中。
還有一種野獸,長著人的麵孔,名叫猩猩。
這裏的猩猩,即狌狌,已見於前文《海內南經》。猩猩,郭璞注解說,“能言”。在《圖讚》中,郭璞又描述道:“厥狀似猴,號音若嚶。”嚶,鳥鳴聲。猩猩狀貌像猴子,號叫之聲卻如鳥鳴。
通過這個“嚶”字,我們大致可以推知郭璞為何說猩猩能言。《詩經·小雅·伐木》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嚶其,猶嚶嚶,兩鳥鳴叫;相,看。鳥叫之聲一呼一應,如
同在求友。能言,莫非就是好像人在說話交談的樣子?
西南方有個巴國。大皞生了鹹鳥,鹹鳥生了乘釐,乘釐生了後照,後照便開始成為巴國人的祖先。
巴國,按郭璞注解,即他那個時代的“三巴”。
三巴,是巴郡、巴東、巴西的合稱。東漢末年的益州牧劉璋,把巴郡分為永寧、固陵、巴三郡,後來又改稱巴、巴東、巴西三郡,是為“三巴”。地域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川、渝間嘉陵江和重慶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