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春末,陽光溫柔地灑落在廣袤的大地上,楊忠帶著60多名山東有誌青年,積極響應黨組織青年誌願墾荒隊的號召,懷揣著對黨組織的無限忠誠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來到了祖國的邊陲黑龍江五大荒區之一的裏河縣崗子屯。
裏河縣距省會哈爾濱市594公裏,這片位於中國東北邊陲、黑龍江西北部的神秘土地,小興安嶺北麓的巍峨身影為其增添了幾分雄渾,而北部與大興安嶺的毗鄰,更讓這裏充滿了探索與挑戰的意味。與俄羅斯僅一江之隔,它不僅承載著地理的邊界,更寄托了無數青年建設新中國的夢想。根據黑龍江團省委安排,為山東青年誌願墾荒隊劃定了2萬公頃的廣袤土地作為他們的墾區。王忠也代表山東隊做了表態,誓言要在這片黑土地上開墾出四千畝荒地,產出四十萬斤以上的糧食。
火車的轟鳴聲與汽車的顛簸,交織成一段段難忘的旅程。隊員們的情緒如同這路途一般,時而因離家的悲傷而沉重,時而因即將開始的墾荒事業而激昂,更不乏對未知挑戰的隱隱擔憂。王忠覺察到大家情緒低落時,總是找準時機為大家打氣:同誌們,咱們是響應毛主席提出的“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來到黑龍江的,咱們要把北大荒的荒地開墾出來,多打糧食,支援國家建設,咱們必須鼓足鬥誌,把北大荒變成一個大糧倉!”每當王忠那堅定而鼓舞人心的話語響起,所有的小我憂慮都化作了為國家貢獻青春的大我豪情。
終於,他們踏上了這片夢寐以求的土地。初春的裏河縣,雖然人跡罕至、草木叢生,但正是這份原始的野性中孕育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枯草間透出的點點新綠,禿樹上綻放的絲絲綠意,仿佛是大自然對這群青年最真摯的歡迎。下了汽車之後,各位隊員背著行李從小路走路到墾區。隊員們看著一大片廣袤的土地,發出了驚歎。隊員王二妮感歎道:“黑龍江是真大啊,這荒野要是都開墾成耕地,可以讓多少人不挨餓啊!”廖建華笑著說:“別的不說,我感覺我再也不會挨餓了,一個大鐵碗我已經捧在懷裏了!”王忠也說:“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在等著咱們呐!”
大家充滿了戰天鬥地的激情,拎著行李嘰嘰喳喳地走在坎坷不平的小路上,但是由於墾區太遠,隊員們從剛開始的你一言,我一語,慢慢地沉默了以來,最後隻剩年彼此呼哧呼哧地喘氣聲。終於行進了兩個小時後,終於走到了墾區。想到了艱苦,但是看到現場的時候,有隊員還是一驚。這是1950年代初期,農業建設墾荒官兵剛來到北大荒時,因陋就簡蓋起的一排茅草土坯房,現在因為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些房子年久失修,顯得破爛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