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華夏上古史(1 / 3)

華夏一個民族,接下來敘述華夏上古時期的曆史。

首先即為黃帝,軒轅。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裏“黃帝”隻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即為“人文初祖。”

其次為炎帝。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嚐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不過確實十分有神話特色,畢竟牛首人身,換誰也不信吧。

接著是蚩尤。

蚩尤,傳說中製造兵器的人,又傳為主兵之神,與黃帝、炎帝並稱“中華三祖”。一說為東方九黎部落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相傳以金屬(銅)為兵器,後與黃帝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失敗被應龍所殺。

據《述異記》記載:蚩尤氏的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神話中,三祖好像長相都十分奇特。

帶著神話色彩。

而逐鹿之戰則是:

在黎苗諸氏族部落生活的地區,銅鐵資源相當豐富,當時他們似已開始製造金屬兵器,並以青銅做兵器。而黃帝部落則仍使用木質和石質兵器。因而,雙方的作戰實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距今約5000年的涿鹿之戰,開始交戰之時,蚩尤部眾首先將炎帝擊敗,占領了華夏部族的大片地區,並自稱為炎帝,從而激起了華夏一些氏族部落的激烈反抗。公孫軒轅一方麵出於維護華夏諸部落的利益,一方麵為援助炎帝,遂毅然率眾與蚩尤部眾大戰於涿鹿地區。

戰役地圖《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關於涿鹿之戰的記載較阪泉之戰豐富得多,其中時代較早的是《逸周書·嚐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逸周書》關於涿鹿之戰的追述,雖然摻進了後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戰難得的重要曆史文獻,由這段記載可知,戰爭起於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敗,疆土全無,轉向黃帝求助,引起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

相傳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屬東夷集團。還傳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見蚩尤是九個親屬部落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勇武善戰,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這些傳說反映了真實曆史的影子,今已從考古學中得到證明。

蚩尤“宇於少昊”,說明其發祥地在今山東曲阜,這一地區史前時代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從距今6000多年前開始獲得迅速發展,到距今5000年前後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僅作為社會經濟基礎的原始農業、家畜飼養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手工業部門一無論是石器還是骨角牙器製作,其工藝水平都日漸超過了同期的中原,製陶業更逐步走向中華史前製陶的頂峰。在此基礎上鑄銅工藝萌芽,開始隻能鑄造小型銅工具,稍晚的龍山文化時已有了青銅容器的鑄造,並逐漸取代了製陶業的尖端手工業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繼西向發展,進入華夏集團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間,據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後,其部分居民已西遷進入豫中,直接發生接觸的影響所及直達豫西、豫南、蘇南等地,涿鹿之戰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