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信任:引導孩子,關注和保護自我訴求(1 / 1)

☆去信任:引導孩子,關注和保護自我訴求

當孩子開始拒絕別人,甚至嚐試著拒絕父母的提議時,有些家長會覺得格外懊惱,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但請你不要驚慌,因為這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他有了強烈的自我訴求,並願意為這種訴求而反抗在他眼中十分權威的家長,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應當盡可能地保護孩子的訴求,尊重他的選擇和意見。

隻有當家長接受了孩子的拒絕,並不因此而惱羞成怒,孩子才有勇氣拒絕陌生人,才有勇氣在更加嚴苛的環境裏保護自己的權益。

當孩子開始表現出獨立性,願意自己思考,並根據結果去做出選擇時,你應該感到驚喜。不管這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也不管他的選擇是否與父母相同,你都應該鼓勵他去嚐試。

在少年宮舉辦的活動中,小茹被選為小記者代表,有機會在暑假時去北京學習培訓。媽媽雖然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假期她給小茹安排了英語培訓和舞蹈課,正好跟此次活動時間衝突了。

想到這種機會以後也會有,而且很多培訓的水平參差不齊,媽媽就決定幫小茹推掉這個活動。沒想到小茹知道後,態度十分堅決,拉著媽媽不讓她給少年宮的老師打電話。

“媽媽,我想去參加這個活動,因為隻有代表才能去,好多人都沒選上呢!”小茹雖

然知道媽媽的話有道理,這個培訓活動不一定非常好,但她還是非常想參加。

“哎呀,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最後,媽媽生氣地說了實話,“課外班都給你報名了,不去的話錢也退不了,你是答應也得去,不答應也得去,知道嗎?”

小茹隻能服從了媽媽的安排,但她感覺媽媽根本不尊重她。

伴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會越來越有主見,遇到事情不再隻聽從父母的安排,這就是成長的標誌。隻有孩子願意主動表達意願,願意做決斷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才能成為一個有想法的人,繼而才會擁有豐富的創造力。

所以,當孩子開始表達出與父母不同的看法時,千萬別覺得他這是在“反抗”家長的權威,你應該為此感到開心,並尊重他的選擇。因為,父母的選擇未必是對的,孩子的選擇未必是錯的,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去安排孩子的路,那會圈住孩子的未來。

尊重孩子的拒絕,采納孩子的想法,不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他的人生,有時候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

麵對孩子極有可能是“錯誤”的選擇,我們是否應該縱容?如果孩子習慣依賴父母,壓根兒不願意自己做選擇怎麼辦?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在教育時一一解決。

【高效培養要點】

方法一: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時,父母要加以引導。

當孩子剛開始做決定和選擇時,

他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會下意識地聽從父母的想法。

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投來求助目光的時候,就將一切大包大攬,你隻能成為一個建議者,分析孩子到底想什麼,輔助孩子完成一次選擇的流程,讓他在下一次可以自主做判斷。

方法二:尊重孩子對父母的拒絕。

有些父母對孩子隻教會了書本上的道理,一邊說著“拒絕別人並沒有錯”,一邊在孩子拒絕自己的要求時感到惱火。實際上,孩子不正是學著我們教的樣子,去嚐試著說“不”嗎?

言傳身教,就是孩子勇於拒絕別人時,我們首先應該響應,至少尊重他的選擇。

方法三:給孩子選擇權,就是給他信任。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就是因為覺得孩子“太小了”“什麼都不懂”,這就是一種不信任的論調。當你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過早地將他圈在你認為的能力範圍內,孩子就無法做出讓你驚喜的成就。

當然,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給孩子合理的建議,關鍵時刻這種建議還可以“強硬”一些,防止孩子真的做出錯誤的選擇危害到自己。

方法四:欣賞孩子選擇的結果。

孩子做出選擇之後,其實是期待父母肯定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欣賞他選擇的結果。

創造力是怎麼來的?就是孩子敢於做出與別人不同的選擇,這必然源於孩子在某方麵的自信。

自我選擇就是一種探索

,既是對人生的探索,也是對世界的探索。這樣的探索機會在成長過程中非常珍貴,是一次不能重來的旅程。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他才能在培養起選擇能力之後擁有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