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是替孩子的拖延買單
在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孩子的作業拖到很晚,父母也會陪著孩子完成,有些父母甚至親自上陣幫孩子解決難題;孩子磨磨蹭蹭眼看上學就要來不及了,父母也會想方設法把孩子準點送到學校……父母愛子心切,總是想法設法幫孩子減少因為拖延而帶來的後果,為孩子的拖延行為買單。
要知道,無論你看起來多麼嚴厲,如果經常扮演救生員的角色,孩子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拖拉”這個行為帶來的後果,導致他們錯誤地認為這種惡習似乎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久而久之,就會把大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來看看一位家長的親身經曆:
那天公開課,我們這些家長受邀去旁聽。因為去得早,女兒便在休息區找了張桌椅寫起作業來。這時又來了位小姑娘,和女兒打了聲招呼,便挨著女兒坐下了,她長得可真好看,兩條彎彎的長辮,兩隻大眼睛忽閃忽閃地好像會說話。女孩坐下後閑著無事就隨意翻著書,翻了一會就坐在那裏發起呆來。旁邊的一位家長大概認識這個女孩,便問她:“莎莎,你媽媽怎麼沒來啊?”女孩撇撇嘴,不高興地說:“她忘記給我拿語文書和練習冊了,回去取了,她總是這樣,啥都忘。”“哦……”旁邊那位家長意味深長地似歎氣般的回應了一個字,然後就不再說話了。
離
上課還有十分鍾,孩子們陸續走進教室,家長們則坐在最後兩排旁聽。老師的課講得很生動,孩子們也熱烈地與老師互動著。課講到一半,有敲門聲,老師打開門,一位家長拿著書本快速走到那個叫莎莎的小女孩旁邊:“寶貝,快!給你書!”女孩低聲埋怨了一句:“媽媽,你怎麼才來呀,都上課半天了。”那位家長沒出聲,一臉尷尬與愧疚,低頭快步走到後兩排落座。
下課後,女兒收拾好課桌在門口等我,我來到門口時,恰巧看見那個叫莎莎的小姑娘在和她媽媽說話。
媽媽問:“寶貝,你的練習題都跟上了嗎?”
“沒有,前麵的我都沒跟上,我沒有練習冊啊!”
“你可以和旁邊的同學合看一本的呀!”
“可我不能在上麵記題寫字啊,反正我是沒聽好。”
“沒事,沒事,等回去以後媽媽再和別的家長要答案,下次媽媽幫你想著,再別忘帶就是了。”
聽到這裏,我不禁在心裏問道:孩子的成長,這位媽媽你要全程代替嗎?如果你總是習以為常地為孩子鋪墊好一切,考慮好一切,那麼孩子自己的成長呢?
對於孩子的獨立性,我一向是非常重視的。女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以後,我就告訴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為了幫助孩子早日學會獨立自主,我還和她“約法六章”:
1.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不要依賴別人。
2.凡
事能早則早,不要等到時間快到了才心急火燎,這樣是做不好事情的。
3.做事要有計劃,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想到哪做到哪。
4.每天入睡之前,準備好第二天上課要用的書本用具。
5.如果粗心大意忘記了帶東西,媽媽隻提醒兩次,如果第三次還忘,那就自己承擔馬虎的後果。
6.有不會的問題,先自己查資料,如果不能解決,再和媽媽探討,如果還不能解決,再去請教老師。在問老師這件事上,媽媽絕不能代勞。
這樣一路走來,女兒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越來越強,孩子慢慢養成了做事細致認真的習慣,雖然偶爾也有忘記,但她會很快調整過來,絕不會依賴父母,也從不用爸爸媽媽替她做,因為她覺得這些都是她自己應該做的。
這位家長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孩子的成長,必須要由孩子自己來經曆,凡事都要父母幫著做,什麼時候他才能真正長大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他們獨立完成,並且他們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的,而很多家長卻剝奪了孩子的這個權利和收獲成功的喜悅。我們中國的家長總習慣於提前幫孩子把路鋪好,讓孩子少走彎路,殊不知這也讓孩子們少了探索的經曆,缺少了獨立判斷。
孩子的成長說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隻能協助,不能代替。家長的替代會給孩子埋下無能的
種子,導致他們缺乏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動手能力,拖延也會隨之而來。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有意識地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受點罪,跌幾個跟頭,讓他們為自己的拖延行為買單,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挫折中悟出道理,錘煉本領,改掉毛病,為人生的成長積累麵對挫折的勇氣和培養獨立處理問題的良好能力。
請記住我們的忠告,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