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處世,恰到好處(2 / 2)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辭,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正是因為張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場上既如魚得水,又出汙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機會讓朝廷賞識自己,又運籌帷幄為百姓辦實事,成為名震中外的“聖相”、學術界的領袖。

【妙語新悟】

張之洞為官幾十載,兩袖清風,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他又縱橫捭闔,叱吒風雲,在晚清黑暗腐敗的官場裏入

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張之洞的成功,不僅是源自他的學識,還得益於他中庸的做人之道。

“中庸”強調的就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衝右突,又戒參差不齊。其實這種人生哲理,從我們的0細節中即可體察出來。譬如,鹽不可吃得太多,亦不可吃得太少,要恰到好處。同理,炒菜不可太生,亦不可太熟。生熟恰到好處,菜才好吃。此恰到好處,即是“中”。又如商人賣東西,要價太貴,則人不買。要價太少,又不能賺錢。必須要價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此恰到好處,即是“中”。中庸學既講恰到好處,又講因時而中。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菜根譚》中說:“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其意為:與不同的人相處,要持有不同的態度,與善良君子交往應寬厚,與邪惡小人相處須嚴厲,對待平民大眾應寬嚴相濟。其根本就在於強調保持中正、靈活變通的處世之道。

其實,這種觀點也一直是我國古代文人所奉行的一種處世準則,它對於任何時代的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個人倘若僅憑一腔熱情及赤子之心,卻置現實環境於不顧、不知變通地去待人處世,非但抱負無法實現,往往還會為自己招來禍端。

為人處世,無剛不立,但過剛

則易折,試問該如何克服這一矛盾呢?很顯然,中庸之道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為人要品性剛正,但又要講究謀略,柔中有剛,剛柔並濟,如此方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