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包容放飛心靈
包容是一種崇高的美德,也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更是一門修煉身心、慰藉心靈的藝術。天地就在我們的心間,心寬天地方能變寬。當人們在踽踽獨行的路上麵對無法改變的困苦環境時,何不嚐試著去接受、去適應一下呢?
請讓我們的內心多一些包容,讓我們的靈魂多一些釋然吧,如此我們那飽受桎梏與羈縻的心靈才能夠重新放飛,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才會充滿愉悅的音符以及陽光般的溫暖。
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
有人曾經用兩隻雞和一根繩子做過這樣的實驗:用繩子的兩頭分別係住一隻雞的左腿和另一隻雞的右腿,接下來,你就會看到其中一隻雞拚命地往右奔,而另外一隻卻使勁地往左掙,然而這兩隻雞始終在原地不停地繞圈。
實際上,人雖然自詡為世間萬物的主宰,但也會犯此類的錯誤。在生活中,有人覺得如果幫助了他人,那麼自己的利益必然會做出犧牲;如果別人得到了實惠,那麼自己就一定會失去。
有的螞蟻群體會有上萬隻成員,但是它們始終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沒有一絲雜亂之處,所有螞蟻成員均能夠各盡所長、通力合作、配合默契。人類雖然比螞蟻高級得多,但卻難以達到它們的狀態,這其中的關鍵不是外部的那些客觀因素,而是人們自身不想要予人方便的心靈。
法國思想家、文
學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有光,太陽的光明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心的光明。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也認為:沒有包容心的強者,不外是個庸俗匹夫。
在人生的過程中,人們有輝煌的時刻,也會有落魄的那一天;會經曆高潮,也會經曆低穀,然而,我們要始終擁有一顆包容他人的心靈,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盡綿薄之力,將他們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他人一旦知恩圖報,或許就能夠在合適的時機幫助自己。如果我們都能夠“路窄人心寬”,讓彼此之間多一些理解與寬容,與人方便,那麼於己就更方便。
學會為別人效力,多花一些時間、精力與誠意為別人做些需要解決的事情,這樣的幫助就能增強別人的信任,也才能獲得他人真心實意的幫助。
其實,心寬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文明與禮節。俗話說得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一旦人們彼此之間都互不謙讓,互不包容,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怨憤與嫉恨就會總縈繞在自己的周圍。
生活總有出現各種矛盾,這就更需要人們去不斷磨合,最終將矛盾化解。請讓我們多一份忍讓,與人多一些方便吧,唯有這樣我們自己才會得到更大的方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才不會被權力、金錢所拖累。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裏,有個老人想要把祖傳
下來的別墅賣掉,而這座別墅由於太有特點,因而吸引了很多買家。一時之間,周圍所有人都紛紛議論賣別墅這件事情,每天也有很多人到老人那裏去談價錢,房價也漲到了200萬美元。但是,這個老人就是不表態。大家對此都十分奇怪:這個老人到底想要多少呢?是不是有點兒太貪婪了?
幾個月過去了,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緩步來到老人麵前,對老人說:“我身上隻有10萬美元,但購買這座別墅後,我會邀請你和我一起居住在裏麵。你的飲食起居由我來照料,我會像親生兒子那樣對待你的,直到你生命的終點。”老人聽後,微笑著說:“小夥子,我們成交!”其實,人們彼此之間的隔膜不是金錢、地位或者權勢造成的,而是人與人之間扭曲的關係造成的。而這個年輕人通過自己的真誠,讓老人有所歸依,也讓自己獲得了別墅以及一份責任。所謂的“成人達己,成己為人”正是如此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想要成就一番事業,若想要獲得他人的支持、理解與幫助,就要以一種平和與寬容的心態為人處世,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與處理問題。須知隻有與人方便,自己做人、做事才能更方便,我們的心靈也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空間。
放棄錯的就是為了和對的相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人在雞肋般的
感情世界裏難以自拔,不想放手但感覺味同嚼蠟,想放棄卻又一時割舍不下。實際上,當我們的感情出現裂痕,當我們的心靈出現羈縻之時,何不清空自己的心房,放棄一些人,忘記一些事呢?須知,如果我們不放棄那些錯的,也就難以碰見對的。
在愛情麵前,人們的理性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隻有那些感性的認識在風花雪月裏翩翩起舞。這種浪漫的感覺讓很多人執著地追求著自己心目中的愛情。在年華的流逝中,即便那不過是一個錯誤的相遇,他們也情願為之堅守到底。為了實現自己那完美的夢,他們在原本就錯誤的感情裏相互爭吵、哭泣,同時還要忍受著背叛與原諒。
可能有人會疑惑:“愛情原本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是甜蜜的,但為什麼我堅守的愛情卻是如此容易破碎,而我所想要的幸福又難以得到呢?”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裏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有個女孩喜歡上了一個外表帥氣的男孩,後來兩人也成為了一對情侶。然而,事情根本沒有女孩想象的那麼幸福。那個男孩忽冷忽熱,老是對她發脾氣,甚至有時候在她的麵前公然與別的女孩調情,手機裏麵有著許多女性的聯絡方式。更為嚴重的是,那個男孩經常會不給她打一個電話,也不發一條短信。
麵對這種情景,女孩的姐妹們都勸她與男
孩分手,但她就是難以割舍這段感情。當男孩提出分手的時候,女孩哭泣著求他不要離開……如若說這就是所謂的專情,那麼女孩對這段情感的留戀顯然是不值得的。事實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為了能與自己所喜歡的人在一起,絞盡腦汁地想盡各種辦法要將自己的愛人留住,但往往是留住了人,卻難以留住他們的心。
如果一個人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留下的隻是傷痛與背叛,那麼我們正在進行著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場錯誤的愛情,相遇、相戀或許也是一個錯誤。當苦苦挽留的愛情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到輕鬆與愉悅,那麼就應該果斷放棄錯的,選擇正確的感情。男人與女人接受了一個小測驗:假如錢包、鑰匙和電話本這三樣東西同時丟了,最緊張的是哪一樣?女人選擇了電話本,而男人則選擇了鑰匙。測驗的答案就是:女人屬於懷舊的人,男人則是一個現實的人。
後來,男人與女人分手了。女人確實總是被過去的那段感情糾纏得得不到安寧,曾經經曆過的那段未果愛情到現在還讓她難以忘懷,而男人卻早已為人夫、為人父。女人將自己的心停留在了過去,一直悔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能堅持到底。在這種自責和留戀的情緒中,她將一個又一個很好的男人錯過了。
後來,這個男人向她問道:“還可以挽回嗎?”女人
搖了搖頭。男人說:“那你為何不放棄?”她無奈地說道:“無法放棄。”男人說:“實際上是你不想放棄那段感情。”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實,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真正理解並采取行動的卻沒有幾個人。實際上,現實中的憂愁和煩惱很多是自己找來的。因此,有些女人才會因為一段放不下的感情而總處於留戀與自責中。
有的人能夠放棄那些外在的、膚淺的東西,而有的人卻能夠放棄那些存在於心底的、破碎的情感。我們不需要抱殘守缺,不需要固執己見,隻要將內心中原本就錯誤的情感真正放手,那麼受到束縛的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如果我們不懂得放棄,也就不會珍惜身邊美好的事物,最終往往會一無所有。因此,我們隻有在執著中學會適當地放棄,凡事不要過於勉強,那麼我們就能在不經意間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美好事物。
人們隻有準確地判斷出那些錯誤的、不屬於自己的事物,並且能勇敢地將其放棄,這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上講,那些知道取舍的人就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事實上,在生活中、在事業上或者愛情裏有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識別,去判斷,遇到錯誤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加以放棄,如此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我們一味姑息,那麼錯誤就很可能擋住自己的視野。而視
野一旦被錯誤的事物占滿,又如何捕捉正確呢?
所以,對每個人而言,不固執己見,不墨守成規,勇敢地放棄那些錯的,唯有如此,才能和對的相逢。
放下才能更好地拿起
在生活中,煩惱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事實上,人之所以會擁有大量的煩惱,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各種非分的欲望。各種各樣的欲望使得人們總是急功近利,總想要一夜成名,抑或是一夜暴富,原本純淨的心靈因此蒙上了一層層揮之不去的陰影,而隨之而來的便是數不盡的痛苦和煩惱。
當人們在追名逐利的路上顛簸前行的時候,為什麼不放慢自己那疲憊的步伐,將多餘的負擔卸下,從而輕裝前進呢?須知隻有適時放下不必要的負擔,人們才能夠獲得更多。對於所有人來說,人生都是短暫的。在這有限的生命曆程中,我們更應該講究點“活法”,活得太累,總是有無謂的煩惱,這又何必呢?
其實,人之所以感覺活得太累,就是由於心累導致的。迭遭挫折根本用不著夙夜憂歎,要知道一帆風順的人生根本就不存在於現實中;屢屢得不到提拔,時時憤懣更沒必要,因為將來還有的是時間以及表現的機會;經商創業沒有起色,看到別人發大財,也不必分外眼紅,因為這隻會讓自己的健康受損,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幹好就行了。
生命僅有一次,因此人們更應該活得舒
心、高興、瀟灑,一味地爭強好勝、貪婪隻會讓自己變為生活的奴隸。財富再多,權勢再高,又有何意義,有何樂趣呢?
外麵的世界充斥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心中總有著那些非分的欲望,心靈想要保持純淨也是不可得的,隻能是變得愈加沉重。在人們追求功名富貴之時,適時將心中的雜念俗事放下,聽一聽智者的教導,疲憊之心或許就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有一位道德高深的僧人在寺廟裏清修。一天,有個人拿著兩隻花瓶前往寺廟去拜見高僧,想要向他請教。高僧見到他後,說:“放下!”那個人聽完,就把一隻花瓶放在了地上。高僧再次說道:“放下!”那個人又把另一隻花瓶也放在了地上。
接著,高僧又說道:“放下!”那個人有些不解,便向高僧詢問:“師傅,我已經將兩隻花瓶都放下了,現在兩手空空如也,您到底是讓我放下什麼呢?”
高僧緩緩說道:“我想讓你放下的本不是手上的那兩隻花瓶,而是你心中的那些雜念。俗世的雜念已經充斥了你的心靈,隻有放下這些東西,你才能擺脫生活的羈縻,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諦,也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放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一旦你擁有了權勢,就放不下權勢;有了金錢,就放不下財富;有了貪欲,就放不下欲望;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在這個
俗世上,又有幾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放下’呢?”高僧說得不錯,對於很多人來說,放下手中的花瓶很容易,然而要放下心中的那些欲念卻並不那麼簡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人活得逍遙閑適,而又有一些人卻活得壓抑痛苦。原因就是由於前者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雖然拿得起,卻不懂得放下。
因此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拿起與放下的道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自在,讓自己的幸福變得長遠。
在人們在躊躇滿誌之時,應當“拿得起”;而當人們遭遇挫折或者困厄之時,就應當“放得下”。宋朝著名思想家、改革家範仲淹曾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人們的心中也有了這樣一種心境之時,就能看淡功名利祿與榮辱得失,也就能輕而易舉做到“放得下”了。吉米曾經在體育賽場上得過不少冠軍。然而,當他還處在事業巔峰時,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還不到30歲。他的這一突如其來的決定令很多人大惑不解,以為他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朋友們都替他感到惋惜。
其實,吉米早已感覺到自己體育生涯的巔峰狀態已經不會再出現了,而以前那種強烈的求勝欲望也在快速地衰減。在此情況下,他才主動宣布退役,轉而當上了職業教練。
吉米的決定雖然有無奈的成分,然
而從長遠來看,這確是一種更有益處、更有發展的選擇。因為他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期選擇退役,讓人們記住的永遠是那傲視群雄、摘取桂冠時的雄姿。在競爭激烈的體育賽場上,沒有永遠的冠軍。事業巔峰時,選擇激流勇退,對吉米來說是十分明智的,因為教練生涯對他的長遠發展更有益處。
不要在意曾經失去的榮譽和地位,那些隻是代表了你曾經取得的成就。要知道一扇窗戶關閉了,必然會有另一扇門為你打開。事業做到一定的程度,適可而止,將那些多餘的負擔卸下,如此才能更加靈活地應付複雜的事情,而收獲的也才能愈來愈多。
在人生的路途上,當人們背負的負擔過重,自身的心靈深受羈絆之時,就要學會放慢自己的腳步,梳理一下自己的心靈,適時地放下多餘的負載,如此才能不為世事所累,也才能夠掌握當下的幸福。
努力改變不如嚐試著接受
在這個紛繁蕪雜的世界裏,人來人往,出現是非,出現磕絆,總是難以避免的,也是人在一生中都要麵對並加以解決的。
在現實生活中,物價上漲、經濟困難、人際關係緊張、前途渺茫等一係列矛盾與困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麵對這些負麵的重壓,一味地回避躲閃行不通,埋怨牢騷自然也是無濟於事。對外界事物詛咒、謾罵不僅不能起到任何積極有效的作用,反
而給自己疲憊的身心增添無盡的負擔。
這個時候,我們倒不如冷靜下來,細心觀察生活,以樂觀的態度去體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雖然一些事情讓人們產生疑惑、不解、怒氣,甚至悲觀失望,然而憤世嫉俗的態度不會讓事態發展的軌跡得以改變,更不會使原本緊張的關係得到緩和。
因此,當我們無法改變事物之時,何不嚐試著去適應事情的發展,在適應的過程中去慢慢發現並掌握改造的契機。海中的蚌就是由於包容了侵入其肌體的沙子,才能夠創造出漂亮的珍珠。因此,人們與其費盡心力去排解那些揮之不去的負麵事物,還不如主動去接納、去包容、去調和外界不同的事物。瑪麗一家世代均是以采珠為生。後來,當她即將遠赴異域、離開家鄉之時,瑪麗的母親送給她一顆珍珠,然後鄭重地對她說道:
“當工人將一些沙子放進蚌的殼內的時候,蚌起初感覺十分不舒服,然而它又難以將沙子吐出去,於是,蚌就必須要麵臨兩個不同的選擇:其一是不停地抱怨,這樣隻能使得自己的日子愈加糟糕;其二就是想辦法同化這粒沙子,從而使它能夠跟自己和平共處。
“最後,蚌選擇了與沙子和平相處。然後,它開始利用自己身體裏的一部分養分去包裹沙子。一旦沙子裹上了蚌的外衣,蚌便將沙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不再對它產生
排斥了。
“慢慢地,沙子裹上的蚌的養分越來越多,蚌就把沙子當成了自己,因而也就更能平心靜氣地與沙子相處了。但是,沙子要不斷磨著硌著蚌的肌體,這使得蚌要在痛苦與掙紮中生活。最終,粗糙的沙子變成了一顆晶瑩閃亮的珍珠。因此說,一隻包容苦難的蚌,雖然受了點傷,但還是變成了一隻高貴的蚌。”瑪麗母親說的雖然是蚌,實則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並不是每一個蚌裏都會含著圓潤的珍珠,珍珠之所以如此稀缺珍貴,是因為它是蚌用自己的眼淚包裹、用血肉打磨的一粒細砂。蚌用自己柔弱的身軀包容並改變著那粒沙子,最終使得它成為了自己身體裏最美好、最富含精華的一部分。
蚌是如此,人生亦然。在生命曆程中,人們也會經曆苦難,但這並不可怕,隻要我們含有包容之心,那麼再大的苦難也能變成美麗的點綴。實際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這粒沙在不停地折磨著那疲憊的生命,關鍵是要看人們如何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