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夫人。”

宋瑤也是無語,外婆說了水代表財,就算是家裏的垃圾都不能往外丟!

回想上一世。

上廁所得衝吧!那水還不是嘩嘩的往外流!也沒見大家咋樣吧。

不過哎習俗如此,這裏的也沒有啥往外倒的。

第二天就是拜年了。

原本大年初二,是媳婦回娘家的日子。

但是很多人的娘家都沒有了,有些被救出來的也都在村裏住著也不需要遠行。所以村裏還是很熱鬧的。

不少小孩兒成群結隊的到處跑,給人拜年。

村裏小孩子的串門拜年,也不需要給啥,最多也就是給點兒炒黃豆,或者是板栗啥的。

板栗都少了可能還有一兩家人還有一點兒剩餘。

宋瑤這裏直接就是昨天晚上的那一罐子麥芽糖。

給來的孩子做一個攪拌糖。然後抓一把炒黃豆,還有幾塊兒獼猴桃幹。

這樣的東西在村裏也算得上是頭一份兒。

其實宋瑤空間裏邊還有些果子的,但是這個也不好拿出來也隻有自己和外婆吃了。

也算是給外婆他們補充點營養。

大年這幾天都是挺閑的宋瑤也去了劉大夫家拜年。

得了一大把的幹紅棗。對此宋瑤相當的開心。

小小的地方物資匱乏但是卻是充滿了濃重的年味兒。

快樂的日子也慢慢的結束了。

眼看就過了元宵,讓人覺得光陰似箭。

所有的一切也恢複了正常。

宋瑤的學堂也繼續開了起來。

課本已經是硬刷完成的了。

每一個學生手裏都拿了一本。

同時他們也成為了一個個的小老師。分班開始教授村裏的小孩子們。

教學的時間是在下午。

不過上午的時間,村裏的孩子也需要自己在教室裏邊上自習。

宋家的孩子是必須去上學的,其他姓氏的孩子,全憑自願。

其他姓氏的孩子學小學的教程是不需要他們交費用的。

但是一旦通過考核是宋瑤授課的時候,就會收取一定的費用本族子弟不收。

因為那部分會有族裏供給。其以後主要的來源就是之後的族田。

宋瑤之後也是打算將族田的一部分讓學生們來種。

宋瑤可不想要教出來一群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學生。

在這山裏,什麼都要靠著自己都雙手,可沒有誰是特別的。

那些孩子可都是以後村裏的勞動力。都不做事兒可不是個事。

作為這些孩子們都課本費用,所有有孩子來上學的家長,都需要抽出十天的時間來為族田勞作。

這也是族田開荒出來後由誰來種的具體安排。

沒辦法每個人家裏都有田地要照顧。請人來做不現實。

所以就直接用幹活抵消書本的費用。

而這個安排讓所有村民都同意,畢竟半年隻需要十天的時間,就能夠換來兩本書,這在外邊是連做書本的那些白紙都買不來的。

有了那些村民幫忙春耕和秋收,中途在讓人來指導一下這些孩子除草打理田地,那麼族田也就能夠維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