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完稿的那一刻,我終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不清楚這本書會帶來什麼反響,因為讀者的視角不同,理解自然會有偏差。為此,寫每篇文章時我都會仔細斟酌,試圖考慮得更周全,以免帶來歧義,但仍會有不周之處。因此,期待大家抱著參考的目的去讀,畢竟100個孩子就有100種教育方式。

在盛行“快餐閱讀”的時代,難得有人沉下心來讀一本書。為此,我本能地想讓這本書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強一些,給讀者帶來更輕鬆的感受。

自女兒降生,親自孕育這一小生命的奇妙生長,我常情動於衷,其間還以文字記錄孩子的成長,一路不能停歇,既有對女兒成長之路的理解,又有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

很多朋友說,在我所有的文字中,關於親子的那部分是她們最喜歡讀的。

我時常覺得,自從有了孩子,感覺整個人都在慢慢變好,並使心中湧現的靈感在字裏行間得以體現。如果沒有孩子,恐怕對生命和愛的理解不會如此細微;此前身上的犀利、格格不入的棱角,也在養娃的歲月中變得溫潤。這正是孩子的功勞。

古希臘太陽神廟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這句話使我豁然開悟,是女兒帶來了我的一切。無論是生活的養育還是學習的輔導,在陪伴成長中,我的喜悅、焦慮、暴躁等都在朝夕相處中越發清晰。

可以說,被塑造的孩子正是自己的鏡像。

很多輔導孩子作業的夜晚,在我心力交瘁、情緒失控地向孩子發飆後,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就不想讓孩子再繼承我身上的那些幽暗。

身為新生代的父母,都自我感覺良好,並認為自己非常獨特。我們既受過完整的教育,育兒思維相對理性,同時也“承前啟後”,身上依舊遺留有傳統的育兒理念,像背著包袱一樣負重前行。但我們可以不斷地戰勝自己、超越自己。育兒如粲然老師所言,是騎鯨之旅。

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生命。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家教方法必須是靈活的。此時,想必有家長會說:“你的方法我用過,根本就不靈!”

“不靈就對了!”我大聲說,這說明孩子在成長。但方法不靈不等於不能用,可以試著變通,一樣有效。愛孩子要用對力,隻有以孩子為出發點,擺脫慣性思維,才能讓固定方法變出更多套路被孩子所接受。

寫到這裏,我感覺仍有很多話要說,畢竟孩子每天都會給我靈感,啟迪智慧,讓我深深感動和震撼。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會再次產生寫作的衝動,希望能夠繼續得到各位讀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