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回宮後,端坐在龍椅之上,朱雄英也還沒來得及回去,就被帶到華蓋殿。
老朱進殿後,大手一揮,喝道:“來人,滾過來伺候,都死了嗎?給咱上茶,給太孫端蜜水來。還有,讓太子來見咱。”
片刻後,他端著一杯茶,隨意坐在一個椅子上,看著剛剛走進來的朱標,問道:“老大,什麼事情急匆匆把你老子叫回來,說吧。”
朱標從懷裏掏出一封軍報,遞給朱元璋,開口道:“四弟傳信,發現了有人偷偷和北元漢庭交易,給他們運輸器械,鹽鐵等重要物資,他年前就發現貓膩,就多留了個心眼,這次一舉抓獲了一隊奸細,正在押解回京的路上,請父皇定奪。
兒臣以為此事,軍中要嚴查,而且,軍械這等物資都能運出去,估計貪汙軍餉不少。”
“老四這事兒幹的不錯,回頭給他叫人給他送點東西,告訴他,凡事警惕點,有他守在北平,咱放心。
哼,咱這才幾天沒殺人呐,他們就又不安分了。標兒,這事兒你負責給咱查,查出來咱誅了他的九族。”
朱元璋氣憤不已,勾結元廷,貪汙軍餉,哪一條都是死罪。
“父皇,兒臣以為隻誅首惡,沒必要牽連他人,以前的胡惟庸案,您留殺了無數人,這次您就……”
“糊塗,老大呀,你就是心腸太軟,跟那些遭瘟的書生一樣,什麼有違天和,什麼寬和待人,你看看你現在,咱說什麼,你都對著幹。”
朱標眼見勸不動朱元璋,就朝朱雄英使了個眼色,讓他吹吹耳邊風。
朱雄英會意,走過來拉著老朱坐下,安撫道:“皇爺爺,您別和父親生氣。他這也是為了朝廷和您的聲譽著想,您就聽父親的,不然您殺人太多,以後誰給您當官呀,少殺些人也算是為孫兒和後世兒孫留點福報。”
朱元璋聽了他的話,心情也緩和不少。思慮良久後,說道:“既然大孫也這麼說,咱就答應你,隻誅首惡,夷其三族,同黨流放。”
“父皇(皇爺爺)聖明。”
一夜無話。
洪武十七年的冬天,有一年輕官員神色緊張地拜會韓國公李善長。進府後拜倒言:“恩師救我。”
李善長看著年輕官員的焦急神色,心生疑惑道:“發生了什麼事?你為何如此緊張?”
年輕官員顫抖著說道:“恩師,我此次述職所用的蓋印文書不翼而飛了!而且不僅是我,其他官員的紙張也都有缺少!我們都是使用的空白紙張蓋上官印,方便與中樞核對後填寫賬目,但現在它們竟然消失了。”
李善長皺起了眉頭,這樣的情況令人費解。各官員進京述職,為了行政方便而使用空印文書,這本應是簡化程序的方法,但如今卻變成了問題的根源。他深吸一口氣,努力保持鎮定。
“這等重要的東西,為何不好好保管。你們所使用的文書是如何保管的?還有,是否有人有動機竊取這些文書?”李善長沉聲問道。
年輕官員慌忙回答:“下官們知道這事的重要,文書是我們自己負責保管的,而且在進京前都進行了嚴密的封存,好生看管,不敢讓它出半點差錯。至於動機,我不敢妄下結論,但這次述職關係到大同地區的軍械數目核對與更換,若是軍機泄露,後果不堪設想。”
李善長沉思片刻,目光掃過年輕官員,他決定幫助年輕人解決這個困擾。他說道:“文元切莫慌張,你先回去,休書一封,我派人快馬加鞭去大同,再取空印文書。告訴其他官員不要慌亂,我會查明此事的真相。你們繼續進行述職工作。”
張昭感激地磕了個頭,然後匆匆離去。留下李善長思索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李善長決定先和其他官員進行溝通,了解更多細節。他召集了所有官員,並詢問他們的情況。每個人都描述了相同的經曆:空白紙張的蓋印文書不翼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