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慢生活種田文,全文時間背景架空,請勿過分考據,善語結善緣,惡語傷人心。)

3033.3月30日

看著快要到地方了,趙葉青叫停小巴車的司機,拎著行李箱下了車,站在梅山腳下。

待小巴車重新合上門駛離後,趙葉青把箱子放平在地上,拿出了一件厚外套披上。

沒忍住狠狠吸了一口氣,這是各地城市工業化後久違的新鮮空氣。

這個月份的氣溫也有十七八度了,本來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梅山卻因為海拔近一千五,所以氣溫要比山腳下低上近十度。

抬眼望上去,雲霧還在山間流動,鼻腔裏滿是濕潤的泥土混著草木的味道。

趙葉青的爺爺奶奶都是這梅山的護林人,梅山在爺爺小時候就是他的家,後來被規劃成了保護區,所以退伍後爺爺便當了護林人,幾乎在這山上生活了一輩子,自前幾年他們去世後,她就沒怎麼回來過,拎著箱子往山上走,每一步都帶著悵然。

上山的路是一條環山公路,說是公路卻沒有鋪水泥瀝青,就隻是一條7米來寬的土路,底盤高的車子能開上來,山地車機車拖拉機小三輪也能上,小轎車上山基本就是底盤兩步一刮了,公路盡頭是信號塔,平時如果不是需要維修,幾乎沒有人會上這邊來。

梅山山脈近400公裏,爺爺奶奶守的這個地方就是山脈南邊的盡頭,護林人之間的觀察塔相距甚遠,離最近的村子也有三公裏。

走了一個多小時到半山腰,趙葉青已經覺得快直不起腰了,畢業後在辦公室坐了4年,就算平時去健身房,這扛著箱子上坡一小時她也有些遭不住。

找了一個路邊的大石頭歇了會腳,才離開了公路往林子裏走去,盤山公路的終點和爺爺家並不是一個方向,還需要鑽林子走一段小路才能到達。

這條原本作為森林隔離防火帶的小路三米來寬,因為規劃後已經不在這設立護林員而變得更人跡罕至,路上早已經雜草叢生沒過腳踝,隻隱隱還能看出原本道路的邊界。

大概這樣

趙葉青用樹枝打著草往前走,她早有準備的穿了防水的衣褲和短靴,避免了露水也防止了螞蟥,約莫十分鍾後,終於看見了建在半山腰的爺爺的小房子。

她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在這裏長大,直到高中住校後才很少回來,後來奶奶去世隨後爺爺也走了,她送走老人後就鎖上了房子,這會到門口才感受到了遲來的近鄉情怯。

護林人的房子按照規定不能超過60平,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以後,沒法再爬到上麵的觀察塔上去看,恰巧這塊地方後麵因為規劃原因已經不算是保護區了,爺爺就把原本的一層小房子建成了二層小樓,站得高些能盡量再多看著這林子。

上了大學後跟閨蜜聊起自己的老家,說家人是護林員後,一度被認為是森林中的小木屋,其實並不是,房子是磚砌的,為了防火不能用木頭建房,還需要把宅基地周圍的植被清理掉,和周圍的樹林空出距離,避免房子著火後蔓延到旁邊,也避免山火蔓延波及護林人,於是就這麼在空地中間用磚塊建了兩間房子,都是二層小樓。

一間是她家,另一間是爺爺的老戰友穆爺爺,當年兩人一起入伍,一同退伍,再一塊做了護林人,就這麼過了一輩子,奶奶和穆奶奶還在時,常調侃說讓爺爺和穆爺爺兩個自己過得了。

趙葉青從牆根角挖出一個塑料袋,從裏麵拿出鑰匙打開了老式梅花鎖,拎著箱子推門走進去,仔細檢查了房子裏有沒有蛇蟲鼠蟻,好在當初離家的時候門窗都關好了,檢查了一圈沒發現有異常,又去工具房拿了鐮刀準備檢查房子周圍。

房子外麵是白牆,現在已經有些發黃,卻與屋頂淺棕色的瓦片更搭了,房子一樓是爺爺奶奶的房間,廚房和客廳,二樓一半是趙葉青的房間和浴室,一半是露台,廁所和工具房是獨立在外的,兩家關係好沒那麼講究便一起共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