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德田園城市設想****(園林史p7、景觀都市p15、16)
(背景)19世紀末,英國正處在工業化時期,出現城市擁擠汙染嚴重等問題。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美化城市運動”。
(內容)霍華德在1898年發表《明日之田園城市》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園城市”的設想:這是一個大約有3萬居民的自足的社區。整個城市以一種對稱的方式配置,核心地區是一個大型公園和公共建築,公園周邊圍繞拱廊形式的購物街。購物街的外圍為花園住宅,與更外一圈的工業區相隔一條約140米寬的花園林蔭道。這個新城鎮最外圍則被可以通往其他城鎮的鐵路環繞。該模式要求嚴格控製城市規模,當任何城市達到一定規模時,應該停止增長,其過量部分的人口應當由鄰近的另一個城鎮來接納。田園城市理論具有中心化、分散化,機械化和普適化的特性。
(缺點)然而這種藍圖式的規劃完全忽略了既有的城市環境與社會背景,在原有的城市體係與社會組織之外,選擇創造一個全新的城市,而這一全新的城市並不是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大地的肌理,因地製宜設計而成的,而是將一種固定的形式人為地強加於場地之上。因此這樣一種模式無疑還是烏托邦式的設想。
(優點)但是對20世紀中期的環境主義運動和後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同樣麵對城市擁擠和城鄉擴張所造成的蔓延現象的今天,田園城市將“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將“生產性景觀引入城市”的觀念在今天看來仍有其借鑒意義。這種把城市引人鄉村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畢竟是未來的“園林中的城市”的起點,它與奧姆斯台德的實踐活動共同形成了現代園林的概念。
如何解決當代“新”的城市中,殘餘著“舊”的城市形式的現狀。(p24)
山水城市與後現代主義的新都市主義存在著某種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在對現代主義“千城一麵\\\" 忽視地方性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不同的是,山水城市從東方人的視角探索人與自然、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不僅強調優美的綠化環境,同時還強調城市景象的文化屬性和城市個性,強調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結合,從而能夠更好地將社會、曆史文化、“新”與“舊”和自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比之下,新都市主義雖然也是在人們對傳統城市具有的活力和混合功能街區的渴望之下產生的,但其倡導的城市化模式和現代主義的其他模式一樣,仍然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從根本上來說仍然過於簡單和程式化。
*城市問題“千城一麵” 城、鄉如何可持續發展?(p9)萬金油
當今城市設計所麵臨的挑戰在於為21世紀尋找可持續的城市形式。麵對城市的“千城一麵”和大量消失的都市性及無序的蔓延,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已被證明不僅是一種浪費的、倉促的和缺乏彈性和適應性的,而且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同時還是一種缺乏地方性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急需一種建立在生態規劃原理之上,綜合而統籌的規劃設計新途徑加以應對。
基於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它主張的是一種從單一轉向多元,從個體轉向群體,從自上而下(TopDown)轉向自下而上(Bottom Up ),從封閉的形式轉向開放的場域,從“硬”的剛性結構走向“軟”的彈性係統,從城市與自然互為二元的對立麵轉向“人工中孕育著自然”和“自然中蘊含著人工”的複合型城市形態。這種新型城市形態是有厚度的 由積聚的斑塊組團和層疊的景觀基礎設施廊道網絡共同構成的一個大公園。這裏“公園”不僅僅意味著休閑,而是在更廣泛的層麵被理解為能行使“城市”功能的公園,所謂City\\u003dPark(翟俊)的景觀城市。
*千城一麵、千鄉一麵、“同質化” (49-50)萬金油
化石燃料的出現使得大批量商品生產成為可能,同時運輸也在變得更加便捷,這些都導致了景觀元素的不斷同質化。如今,隨處可見的預製房屋、購物中心、工廠廠房、加油站、農場、公路等看起來都大同小異。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城市和農村景觀也越來越雷同,以至於斯福裏斯隻能將這種單一且不斷同質化的景觀定義為“整體景觀”(Totallandscape)。
得出這種結論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區分出城市和農村:“ 城市和農村對比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淡化,城市特征和鄉村氣息甚至發生了逆轉。城市變得安靜,農村變得喧鬧:農村呈現出繁忙景象、實用主義、傳統消失;而城市變得安靜、建設節奏放緩、重視對曆史遺跡的保護。最終,城市有了環保意識,而鄉村卻討厭自然,試圖想盡一切辦法去清除自然”(這似乎與國內“美麗鄉村建設”的亂象很相近)。如“鄉村振興”下千村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