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中建史緒論(1 / 3)

為什麼木構架建築稱為我國傳統建築的主流?***19年(p2)

木架建築有五大優勢:

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國有大量茂密的森林,且木材易於加工。第二,適應性強。木架建築使用的靈活性大,適應性強 。第三,有較強的抗震性能。木構架的組成采用榫卯結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節點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動性,使整個木構架在消減地震力的破壞方麵具備很大的潛力例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佛宮寺塔 (二者均為遼代建築,建成已千年左右) 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證明(舉例)第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遠比石料快,各種木構件定型化因此可對各種木構件同時加工,製成後再組合拚裝。例如明成祖興建北京宮殿等大型規模的建築群,從備料到竣工僅花費十幾年。第五,便於修繕、搬遷。榫卯節點有可卸性,替換某種構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遷,都比較容易做到。

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缺陷。首先,經過曆代的修建,木材到了宋代越來越稀少尤其是建造宮殿的大木料。《營造法式》用法規形式規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長料不能短用,邊角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拚成等一係列節約木材的措施。

其次,木架建築易遭火災。

再次,無論是抬梁式還是穿鬥式結構,都難以滿足更大、更複雜的空間需求。

簡述木構架的特點****(p4、158)

1我國木構建築的結構體係主要有穿鬥式與抬梁式兩種。 穿鬥式的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榴棍的房架,隻起固定作用,每兩品房架稱為“間”;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這種木構架廣泛用於南方地區。

2穿鬥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密,隻有當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時才能使用。 抬梁式的特點是柱上擱置梁頭,梁頭上擱置檁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可達3~5根。當柱上采用鬥拱時,則梁頭擱置於鬥拱上。可采用跨度較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量,取得室內較大的空間,所以適用於北方地區以及大型建築(宮殿、廟宇,南方的廟宇廳堂也有混合使用這兩種形式。)

3鬥拱是中國木架建築特有的結構部件,在宋代稱“鋪作”,清代稱“鬥科”或“鬥拱”,在江南則稱“牌科”

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簷部分的重量。如無鬥拱支撐 。唐宋以前,鬥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布置疏朗,用料碩大;明清以後,鬥拱的裝飾作用加強,排列叢密,用料變小,遠看簷下鬥拱猶如密布一排雕飾品,但其結構作用 仍未喪失。但其裝飾作用遠超結構作用。

鬥拱的主要構件是:拱、鬥、昂。向外懸挑的華拱是短懸臂梁,“鬥”是拱與昂的支座墊塊;“昂”是斜的懸臂梁 。當建築物非常高大而屋簷伸出相應加大時,鬥拱挑出距離也必須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疊加層數(即出跳數), 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鬥拱中之柱頭鋪作(清稱柱頭科)與補間鋪作(清稱平身科)區別明顯。柱頭鋪作外出七鋪作(即出四跳,清稱九踩鬥)雙抄(“抄”或作“杪”,宋又稱華拱。清稱翹。雙抄,即出二跳華拱)雙下昂,第一、第三跳偷心(出跳之拱,昂頭上不置橫向拱者)批竹昂(昂頭削成批竹形,清代已不用)尾直達草乳栿(清式天花以上之雙步梁)下;內出單抄承明乳栿月梁。補間鋪作很簡潔。每間僅施一朵(即一組鬥拱,清稱一攢),不用櫨鬥(清稱大鬥或坐鬥)。而是在柱頭枋(清稱正心枋)上立短柱,柱上內、外出雙抄(清稱重翹)。

屋麵坡度較平緩,舉高(屋頂高度與進深尺度之比)約為1\/4.77。正脊及簷口都有生起曲線。柱高與麵間的比例略導方形,鬥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粗壯的柱身、宏大的鬥拱再加上深遠的出簷,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